编者按:Rokid是成立两年的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Misa为前阿里巴巴 M 工作室领头人,负责深度学习,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发。去年下半年,Rokid推出一款桌面型机器人,该机器人因独特的水滴外形及优秀的人机交互获得业内极大关注。而与此同时,作为Rokid的创始人,Misa鲜少介绍媒体的采访,关于Rokid的创业之路外界知之甚少。本文为Misa自述,讲述了Rokid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如何在人工智能寒冬中坚持前行。 2010年6月,我们作出决定把创办的一个小公司卖给了阿里巴巴,我自己也带领团队加入阿里。记得那时候有一次和老板聊天,他问我:“如果我们不买下你的公司,你会怎么继续走下去?”,我回答他说:“应该会做人工智能产品有关的探索”,当时大家也就觉得是句玩笑话。在阿里工作4年后,2014年我提出离职申请,老板找我谈话,问我有什么想法,我回答说:“4年前我就告诉你了”。我还告诉他,阿里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做我自己认可的方向探索,之所以要离开,因为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后,人工智能会有突飞猛进,我们必须提前起跑才能在那时候有能力和实力强的企业同台演出。 离开阿里后,我召集一群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搬到杭州,创办了Rokid,atv直播,我们判断接下来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会有大的突破,但是通用智能还需要很长的摸索,应该在特定场景做一个软硬件一体的消费类产品,这样才能打磨各个细节体验,我们选择了每个环节,包括设计、软件、硬件、算法、云计算都要能自己掌握。成立之初,Rokid就有自己的研究团队,除了自研项目之外也挑选并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天起我们就是研究探索和产品设计并重的公司。
2014年是投资热潮年,大家都在谈论风口会飞的猪,大量的O2O、社交、电商和智能硬件公司获得资助和关注,而当时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冷门的创业方向,做这个方向的创业公司基本一只手能数得过来,现在这些朋友仍然经常来往。由于这个领域如此冷门,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打算公开寻求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最早的钱有些是自己当年卖公司的积蓄,另外也有一些朋友得知消息也慷慨相助。其中包款我的学长(前91的CEO,MFund的胡泽民),我的老领导(阿里18个创始人之一的吴泳铭),还有好朋友(北极光投资的姜皓天),当时刚刚起步的基金(王淮和张川的线性资本)。唯一一个知名基金就是IDG,因为当时我的好友楼军刚加入,碰巧把Rokid项目带过去。就这样我们凑了一笔钱开始了这个奇妙之旅。
那时候很难解释我们要做的事业,或者说大家不大确定这个方向,而我们的天使投资人对Rokid非常信任,在没有完全确定这个方向的情况下,几乎第一时间资助了这群年轻人。这个似乎成了Rokid的传统,我们接下来的融资也基本上是小范围内进行的,甚至没有准备像样的商业计划书。由于我们也不打算对产品之外的事情进行报道,所以外界对Rokid的融资也是不大了解。而团队也很争气,在人员到位3个月后,2014年11月15号就完成第一个原型产品并做了小规模的内部演示(这一天被内部定为"Rokid日")。
2015年,通过朋友得知我们的项目,华登国际的王林(不是变蛇那位)来看我们,很快我的另一位学长,华登的老板黄庆决定投资我们,同时天使投资人也追加,为关键时候的Rokid注入了A轮的投资,要知道那时候人工智能方向依然非常冷门,华登的投资对在半导体和制造方面还在摸索的Rokid帮助巨大。 2016年年初,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我们攻克重重难关,完成了Rokid第一代产品的试产,对一个全新设计和架构的产品来说,非常不容易,大量的新技术和材料被应用在这个产品上,同一年,我们获得了CES最佳创新奖,证明一个国内初创团队,也有能力做出足以和国际公司抗衡的产品。
2015年,一家非常优秀的投资机构就关注Rokid,他们很耐心的参加我们的讨论,跟进我们产品研发生产,甚至用户体验,这家机构就是“新天域”。即便刚错过我们A轮的融资,他们仍然坚持和我们密切接触近一年,在对我们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后,终于在2016年9月,领投了我们B轮的融资,原有投资人也几乎全部追加投资。虽然投资是在2016年签署完成,但是新天域对Rokid的积极接触,却是一年前人工智能还不被关注就开始了,表现了很强的预见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