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单车共享在今年的火爆正是摩拜单车所引起的,这个由Uber前高管王晓峰所带领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据相关报道显示,摩拜在成立之初也曾为了寻求融资而四处碰壁,但是在2016年春节之后,摩拜于资本市场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迅速完成了A轮、B轮、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也达到了数千万美元,随之也受到了媒体与业界的高度关注。 无独有偶,就在摩拜的热度还未消散之际,汽车巨头福特也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部署了共享自行车项目。于是,单车共享的概念彻底火了,也让自2014年起就一直在大学校园内低调运营的ofo再次走到了台前。
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其本质都是通过提供出行工具来解决最后三公里的出行需求,包括从家到地铁站、从图书馆到宿舍、从公司到饭店等等。这种需求大量存在极其繁琐,且面临着打车费钱、走路费时、自带交通工具费事的三重尴尬。而ofo与摩拜所提供的租赁交通工具的模式则很好地化解了上述尴尬,并且也被认为是有潜力长成一个短途出行领域的滴滴,因而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然而巨大的短途出行的市场当然有也会威胁到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地位。一方面,短途出行属于低价位的高频次需求,用户很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就会使用多次,例如去地铁站、去食堂等。而另一方面,由于短途出行的费用极低,所以其潜在的用户规模会非常之大,能够涵盖学生、农民工等不经常打车的低收入群体。所以,一旦像ofo或是摩拜这种短途出行服务拥有大量的用户基数且使用频率更高之时,他们也有可能推出汽车共享服务,进而对滴滴造成威胁。 当然,滴滴是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种情况发生的,就在业内与媒体还在热烈探讨滴滴将要在何时以及何种方式进军短途出行市场的时候,直播,ofo的一纸公告揭晓了答案——滴滴选择了战略投资ofo。 滴滴投资ofo背后的真正原因 滴滴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出行公司,在其疯狂融资的背后自然隐藏着希望涵盖一切出行方式的“野心”。只不过可能滴滴并没有意识到在资本的推动下短途出行市场成长的如此之快。眼下,滴滴想要切入这个领域无外乎是通过自营或是投资并购两个途径。而如果选择自营,滴滴会面临包括前期需要自购交通工具培育市场、收入底下、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所以滴滴选择了更为省事儿的投资途径,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抓住潜在的机会,限制可能的威胁。 那么滴滴为什么在这场短途出行的战争中选择了ofo而非摩拜呢?极有可能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1、投资人的推动。 2、短途出行市场开始成熟。 3、ofo与滴滴的模式更为契合。 4、ofo团队的自身特点。 首先是投资方的推动。据公开资料显示,ofo的B轮融资方包括了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其A+轮融资中也看能看到天使投资人王刚的存在。而金沙江、经纬中国以及王刚三方在之前也都曾投资过滴滴。要知道不论是当年的滴滴快的合并,还是最近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资本都是其幕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本次滴滴投资ofo也很有可能是资本的力量使然。 其次,现在是滴滴出手短途出行市场的好时机。一方面,短途出行市场开始快速增长。据ofo与摩拜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ofo上线至今已有近7万辆共享单车,总订单超过1500万,日订单超过50万,为全国20座城市超过150万师生提供过出行服务。而摩拜单车则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总计投放1.55万辆自行车,运营100天即收获了20万注册用户。而另一方面,这个市场还没有发育到十分成熟的地步,虽然该市场增长很快,但是ofo与摩拜的总用户数也不到200万,这也就意味着在此时选择投资会有一个更好的“价格”。 再次,ofo与滴滴的模式更为契合。前文已经提过,摩拜走的是B2C的租赁模式,且为了保证车辆的美观、耐久性以及服务标准的统一,摩拜团队选择了自主设计与生产车辆,这就很难让社会上的其他单车或是交通工具接入到摩拜的平台上来。而ofo目前虽然也走得是B2C的租赁模式,但是其在一开始就允许其他车辆接入到自己的平台上来,这种C2C共享的萌芽更易于与滴滴进行融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