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基因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一个品牌在特定领域占尽优势,也有可能拖垮品牌的横向发展。小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期的性价比策略为小米带来了450亿美元的估值,并侥幸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手机品牌。可当互联网的风口过了,渠道优势成为新风口的时候,无论是在口碑还是在销量上,小米双双跌入了低谷,导致OPPO和vivo凭借着强大的渠道基因迎头赶上。此外,品牌基因在走垂直路线的手机品牌身上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美图招股书显示,其手机的毛利率高达300元,如此之高的盈利空间在早已沦为红海的国内手机市场成了一个“意外”。 是否可以打破基因限制,复制别人的基因优势? 小米现象出现后,当时的“中华酷联”四巨头纷纷模仿,并喊出了“以小米反小米”的口号,最终真正活下来的只有华为的荣耀。如今OPPO和vivo的线下策略成效显著,包括小米在内的手机品牌又群起而效之。渠道可以花钱建立,营销手段也可以借鉴,但基因优势能够复制吗?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当年复制小米的中兴、酷派、联想已经消失在销量前五的榜单中,甚至沦为被收购的下场。而那些试图复制OPPO和vivo的结局也不难想象,所谓的线下渠道并非只是投入资金建设线下门店,或者在迪信通、国美等手中要来一两个柜台,不管是OPPO和vivo,在线下市场进行了区域化管理,甚至一个省市会出现两到三个一级代理商。这些代理商的作用不只是管理线下门店做分销,还包括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品牌文化的灌输。试想,在互联网上做再多广告真的能够胜过线下口齿伶俐的促销小妹吗?这些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抄来的。 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或许还是国产手机厂商普遍抄袭“苹果风”的现象。当库克时代的iPhone带来玫瑰金、深空灰等全新配色时,国内手机厂商蜂拥而上,从外观颜色到外观设计都成了模仿的对象。或许iPhone7的亮黑色在不久之后也将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新潮流。然而,没有厂商因为抄袭而发挥成为自己的优势基因,甚至连特色都谈不上。就好像很多手机都具备了快充功能,却很难像“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那样深入人心,传统手机加上美颜模块却难以像美图手机那样打动消费者,这就是基因优势带来的限制作用。 手机厂商产生独特优势的原因可以用品牌定位和首因效应来解释。即使是一个新兴品牌也会有首因效应的存在,聪明的厂商会通过实际调查来研究用户产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并在早期根据品牌定位影响用户的原始印象,或者根据第一印象来调整品牌定位。当品牌定位和首因效应产生共振的时候往往会带来引爆点,从而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小米早期的性价比优势是如此,华为的技术优势也是如此。更广泛的来讲,线下门店和品牌露出成就了OPPO和vivo的线下优势,长时间在美颜方面的积累注定了美图手机的自拍优势。无可否认的是,成功的手机品牌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了品牌定位和用户固有印象之间的平衡点,并由此决定了差异化的运营策略。 结语 在面临饱和的国内手机市场,手机厂商们或许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与其一次又一次的为了所谓的风口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上位”,为何不假借品牌基因上的优势扩大差异化,直播,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竞争。毕竟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