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昌敬做魔图的时候,几乎不用运营就能获得几百万用户,所以他从创业到被百度收购,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在百度工作的后期,昌敬被调去做百度地图的研发,直到半年后他又选择创业。
从0到1 为扫地机器人找投资的时候,很多VC都愿意投我,直播,但前提是干一些他们认为更热的领域,或做我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当时VC有两个评价:不看好扫地机器人这个领域,更重要的是不看好我做这个领域,因为我没有经验。 2014年4月份,机缘巧合中认识了小米。当时小米在布局智能家庭,扫地机器人就是其中元素之一,所以他们也关注到了这个领域。不过第一次和小米生态链团队谈的时候,他们说“你啥都没有,怎么投啊?” 后来我拉来4个微软的前同事组建了团队,用42天时间做好了Demo。然后我打电话跟小米说,你们定个时间来看看东西。 我觉得小米工程师可能有一种微软情结。他们有很多人来自微软,那天来看这个Demo的人也微软背景的,所以我们之间有一种基本的信任。 此外,小米认为扫地机器人的软件和硬件将同样重要,前者极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到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很多做扫地机器人的团队基本都是硬件背景,在小米眼里,我的软件背景成为了一种优势。 Demo的演示效果不错,小米认可了我们。8月12日当晚,我就接到了他们敲定投资的电话。 补充硬件团队显然是当务之急,但最初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硬件的项目管理有多重要,而是更多地考虑怎么挖到硬件研发工程师。 这件事我委托了当时还在华为的万云鹏,但和他聊完,我发现让他来做项目管理特别合适。 大概在8月份的时候,我们拜托万云鹏找硬件研发,而后他到北京出差又顺便给我们讲了一节项目管理的课。当时从晚上六点讲到晚上十一点,写了满满一黑板,讲了五个小时,没吃晚饭的我其实很想打断他。不过那次交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必须找一个项目管理,发现自己完全搞不定。 万云鹏入伙是石头科技重要的里程碑,他打开了硬件的一扇窗户,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硬件的人。 其实说服他的过程挺不容易,当时他被调到深圳华为,刚搬到深圳四个月,车都买了。我在深圳请他吃饭的时候,他正在看房子。大概9月份才说服他入伙,我觉得还是互相引起了共鸣。 26个月 我2007年在国外就知道了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但是太贵了,要一千多美金,后来降价才买了一台。我的很多微软同事也在用这个产品,从某种程度来讲,我对扫地机器人并不陌生。但是2013年,我在国内搜索扫地机器人却只有两家品牌,同时国内市场也没什么数据。 我跟很多朋友也聊过这个产品,在聊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家里有保姆,根本感受不到扫地带来的痛。到2014年才看到扫地机器人有点苗头,虽然整体的走向还是非常缓慢的。今年应该超过一百家了。 2014年,我调研了20多个产品。我觉得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扫地机器人都有一些问题。很多产品在2014年的时候都是随机走的,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问题。它们通常在我家卧室扫两下就出来,要么就是在卧室扫很久出不来。如果用灯塔的话,稍不注意就会被踢倒了,电池也就能撑一个月,体验是不太好的。当然也有算法很好的产品,但它容易卡住,而且噪音大,质量也差。总之就是没有一款让我觉得能真正取代扫地的产品。 最开始我预计一年就能做出来。所以别人问我什么时候出产品,我说一年以后,后来过了一年,别人再问我,我还是说一年以后。 整个过程里并没有很焦虑,因为在那个时候,每个阶段都有成果,让我能看到离最终的产品又近了一步。只是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做了26个月。 很多人觉得26个月对于做扫地机器人还是太长了,因为这个产品确实复杂,懂得这个产品的人,都觉得这个时间把产品做出来很不容易。 尤其是软件的难度,它是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上面很多传感器,还有大量算法,当算法做出来以后,还得适应家里的各种环境。我们现在能做到几乎不用维护,但是对于零经验的我们来说,做到这个是非常难的。 小米 很多人说,背靠小米是一件牺牲品牌的事。但我觉得品牌不是短期就能做出的,我更希望有足够的积累。其实我很早就开始想品牌这件事了,不过怎么去布局一个品牌,这个品牌赋予的含义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我还需要更加深思熟虑。 回过头来,我很感激在这段时间,小米没有给我们太大压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