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受一下最近很火的万人空巷场景。 去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那次的“万人空巷”是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当时的媒体报道是这样的: 但,这幅画作到底好在哪,高晓松在他的节目“晓松说”中这样说道,“ 它的价值在于其戏剧艺术价值,戏剧故事。后人画作模仿的更多是故事流程。” 或许,这正是现在一些VR厂商选择《清明上河图》为素材的原因。中秋节期间,乐视VR平台率先上线了《清明上河图》VR短片。该短片由乐视VR出品中心创作,是“VR文化复活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属于全CG制作,时长5-6分钟,内容选择的是画中虹桥场景。 场景的选择
原画中的虹桥场景 关于VR文化复活系列,乐视VR出品中心总监夏冰介绍到,出品中心的任务是和国内一些优质的机构或影视公司合作,出品和制作一些项目。他们希望“能做一些有创意,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和文化传承性的项目,当时选取了一些可能非常适合VR展现的内容,文化是其中之一。” 一是因为,广泛的受众群众,“在此基础上做一个VR版本,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再者,“VR展现形式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表达一些历史、文化以及知识性的东西,具有VR的观赏性。” 文化毕竟是个既抽象,又覆盖范围广的概念,选择适合制作成VR的素材是第一步。 “我们定了三个方向,分别是中国的艺术品、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历史人物。艺术展示符合VR的表达形式,其中有些原型可供我们参考,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也做尝试,但遇到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把一个历史事件复原,这其实挺难的。我们需要补充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而讲故事的方法在这些历史里面。所以,我们先从艺术开始。” VR短片选取了画作中的标志性建筑——虹桥为观赏的起点。观众的视线跟随汴河上的船只走上河岸,穿过城楼,一路上街道两侧打铁的,贩卖的,商铺林立;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有的乘坐马车,有的坐着轿子。 夏冰告诉雷锋网,5米多长卷轴不可能全部包含在6分钟的短片中,于是选择了三个比较典型的地方: 虹桥、城楼和茶楼。同时,希望能产生对比,有场景变化的感觉,如城里城外、楼上楼下、船里船外。 为什么是第三人称视角?
船上的视角 在故事讲述上,原画描写的是北宋年间汴梁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但原画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主线,不能像故事一样从开头看到结尾,他们选择了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为引导,贯穿在整个VR短片中。这也考虑到八九月份的上线时间,希望与中秋节相关联,温馨的故事背景与节日相符合。 体验后,雷锋网觉得观众更像是一名观光游客,去哪里,看哪里会受到一些引导。 “你下船的时候被挑着担子的人引导,atv直播,走到城楼里的时候,被婚礼随行的人引导,再被小孩引导到楼下,然后鸟飞过去,视线被引到楼上。视线回到地面,一家人回来,引到奶奶的家门前。最后视线被孔明灯引到天上。” 这些细小的指引如穿针引线般将整个VR短片串联起来,给观众一个合理的心理引导。 “VR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你的位置、坐标,以及你是谁。如果我在船上,一下子到陆地上,再到城门上,没有给你任何心理过度,大家会举得很奇怪。但如果挑着担子的人从你前面经过,你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说,我可能跟他一样,也扮演的是一个挑货的的人,心理上有引导。”
天空中的墨滴 不过,当你以游客的身份走在VR中,感受到的沉浸性似乎受到限制,“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例如让观众变成小朋友的视角?”雷锋网编辑好奇地问道。 夏冰解释说,之前有想过做那种设计,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小朋友的视角会非常低,《清明上河图》里一些很高的楼,或是周围较高的事物,较低的视角是看不了的,而且很多人也会不适应。我们在拍摄时试过低矮的镜头,视角呈现低矮的状态,和大部分观众的现实身高不吻合,观众不太容易接受。” 由此来看,第一人称视角不仅需要调整适当的镜头高度,还要让观众适应短片中自己充当的角色。而第三人称视角或许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