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我在我的演讲中也讲到了这个例子。演化计算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共生演化。或者叫做共生设计。就是说,引进一个新的设计方法也好啊,将来设计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的时候,要同时设计它的载体。让我们用智能机器人举个例子的话我是一个设计的比较好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话,那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机器人将来的形态是什么样子。因为形态对我这个智能系统实际上是有影响的。现在大家好像总是觉得四肢控制这个方向不用考虑,应该多考虑大脑的东西。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的。 姚新教授在演讲中举了一个线虫的例子:线虫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产生蠕动来移动。他们的团队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线虫的神经网络,然后给线虫下达一个尽快从一点游到另一点的例子,首先在这个目标下是没有附加任何别的条件的,线虫的神经网络很快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对称型。
不过后来姚教授他们给这个线虫在任务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施加了一个限制——规定了它的体态,使其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蠕动,很快神经网络进行了自适应,并且形成了与第一个状态截然不同的状态。
雷锋网:就是说应该针对你希望这个人工智能去做的事来设计它的智能? 姚新:对的,二者应该是同时考虑的。 雷锋网:你还提了一个问题,说通用人工智能能不能通过单一功能的模块的堆叠来实现?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姚新:我觉得应该是,用同样一个系统完成不同的任务,我讲了一个例子就是给一个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你让它去做一件事,和让它去做多件事,最后你得到的神经网络结果会非常不一样。你让人工神经网络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它不会出现模块化的结构。而如果你让一个神经网络去做多件事,它的模块化结构就自己出来了。通过这个例子,我就想说明的是,不管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跟你想要这个系统去做什么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雷锋网:你之前提到的那个人工智能的模块化是它自己出现的,还是我们给它编程出来的? 姚新:在我做的这个研究里面还是自己出现的,不是我刻意设计的,我在演讲中有提到,一个例子。 雷锋网:我们有注意到,人脑其实不是很擅长数字计算,为什么会这样呢? 姚新:其实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可能认知科学,或者脑科学方面的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会多一点,不过我们知道这个现象。 雷锋网:那类脑计算最后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姚新:其实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从,科学的理解来说,尤其是脑科学家,atv,认知科学家这样的专家,他们都对脑的工作机理非常感兴趣。脑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个物理结构,分子原子这样的组成。那抽象的智能是怎么样在里面出现的呢?这个大家都很想知道。这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了解智能为什么会在其中出现。另外一个方向就跟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切相关。现在你对机理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了。也从部分上知道脑是怎么工作的,你怎么把这些理解,抽象出来,变成计算系统和算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是说所有你理解的东西都能构造成比较好的计算结构的。 雷锋网:这中间的挑战主要在哪里? 姚新:一个是我们对脑科学的理解还不够,另外一个挑战是把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些定性的概念,atv,变成定量的描述。因为真正到了计算机模型里面,所有的东西必须是一个定量的参数。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雷锋网(搜索“雷锋网”公众号关注):那你觉得他这个目标能不能帮我们制造出一种通用的人工智能呢? 姚新: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在往这个方面努力,我们其实大家现在都已经意识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上都是只能做一件事的。下棋的就是下棋识别图像的就是识别图像。没有一个能同时完成这两件事的系统,将来我们就希望能做出这种系统。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做出这种系统,来帮助我们对智能有一个更量化和更深刻的理解。 雷锋网:类脑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起到很多的帮助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