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闹的事情,无非是315晚会和王健林获赔。315将打假矛头对准电商,王健林被冒用名义污蔑网购电商的官司获胜,这两件事貌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王健林起诉公众号文章侵犯肖像权、名誉权一案前天在朝阳法院宣判,王健林获赔精神损失费等共7.5万元。 “活了电商,死了实体”? 这个案子在很多公众看来比较好笑。原因是某公司在其公众微信号“顶尖企业家思维”上刊登文章,称《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荐读)》(以下简称涉案文章)。王健林认为,该文冒用自己的名义诬蔑淘宝网及网购电商,称“至少90%的淘宝小店将会死光……”淘宝的危害是“让不诚信的行业疯狂生长”等。4300字,满是恶意诽谤,还盗用自己的姓名及照片。自2015年11月12日发出后,3天阅读量超过10万,点“赞”近万个,这给自己及万达集团造成了恶劣影响,故要求该公号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1000万元。现在最终法院判定韩商公司赔偿7.5万元。 这件官司看似很欢乐,但其中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那篇涉案文章冒王健林之名发出之后,3天阅读量就超过10万,点“赞”过万......作者是假冒的,文章是侵权的,观点也是偏颇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真实的,那就是短时间所汇聚起的10+的阅读量和过万的点赞,这说明文章的内容在一些读者那里还是有市场的,点赞的人跟当前对电商业不满意的人在群体上应该是重合的,而侵权公司之所以借用王健林来传播文章,也是试图利用王健林和马云在对电子商务认识上曾经的分歧。 电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的电商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居于领先地位,与美国亚马逊这样的企业比水平一点都不差,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电商有那么大的意见与偏见,值得深入思考。 其实原因并不难找,对电商有意见者大致两种,一种是感觉自己利益受损的群体,前面那篇涉案文章的标题里写有“活了电商,死了实体”,虽有些耸人听闻,但实体经济受到电商业冲击却是事实,这也是旧有商业模式面对新商业模式所发生的必然现象;二是那些在电商消费中吃过亏的人,比如遭遇假货、次货、等待物流、退换货困难等等。电商交易额巨大,单单是阿里,据说一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三万亿,更何况中国大小电商平台无数,商业发展过于迅速而监管跟不上,矛盾自然衍生,积累下来就多了。 315打假矛头对准电商行业反映了什么? 所以在大跃进之后,社会上又开始对实体经济和电商业的关系进行反思,因而今年的315晚会开始把舆论监督的矛头对准020和电商行业,开始反思存在于互联网业的一些弊端。客观说,对规模越来越大的电商行业来说,这是好事儿,只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实现中国电商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如果从实体经济和电商业关系的角度看这次打假,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妨假设,各项制度都已经健全,监管也异常严密,电商平台也高度负责,是不是就能把电商变成一个完美的平台,从而彻底取代实体店铺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最终还是会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或许在最初,电商刚刚崛起的时候,会切分走实体店铺中适合在互联网上流通的部分,重新划分楚河汉界,但总有一天会大局抵定,各负其责,两者都通过对方做不到的那部分服务作为基础独立存在,同时又互相取长补短,你中有本港台直播,本港台直播中有你,规模大的电商企业会在线下开店,而实体店铺也充分利用上先进的互联网手段。 实体店将找回应有的存在价值 从某种角度说,“眼见为实,手摸为实”也是一种刚需,实体店铺一定不会被电商完全取代,所以,在电商热缓慢降温之后,该属于实体的那一部分消费终将还是要回归实体,而其中的真问题则是,实体店铺能否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以满足一些消费者早已养成的互联网化需求?采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手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体店铺可以不电商,但如果离开互联网手段,则必然会远远落后于时代,最终被淘汰,因此,在举国上下都在谈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并非专门针对大工厂、大企业,也包括千千万万的实体店铺,它们也需要互联网+,也需要享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而非总是充当受害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