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总会出现不同的枭雄,战争领域如此,科技领域也如此,因消费者的需求不会停滞,我们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科技英雄”去膜拜,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科技英雄的技能不同、文化不同,还会满世界地飞来飞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英雄大都来自欧美,他们举着iPhone监视着世界一举一动,顺便赚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利润;来自大洋彼岸的Android,又是一个奇迹,野蛮生长之后,它创造了平民级的智能手机市场,笔者坚定地认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最大功臣,应该是android,事实上,任何消费性技术都需要推广到寻常百姓家才能说是成熟,倘若没有Android,世界对智能手机的理解不会如此深刻,iPhone的光辉估计也会打折扣;此外,中国大陆也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涌现了不少青年才俊,时下中国最火的互联网人物无疑是马云,他在成功前长得不是太好看,成功之后却成了帅哥,当然,他并没有去整容,而是用思维、奋斗、钱和鸡汤改变了中国女人的审美观,真正的人生赢家,逆袭之典范;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才俊,人帅多金又顾家,更具审美性的则是,他们的产品已经同电饭锅、沙发、手电筒成为消费生活的必需品,加之,中国大陆的手机,这两年突飞猛进,销量经常进入前三或者前五,诸如雷军、杨元庆等翩翩科技郎已然完成蜕变。 现在,欧美、大陆、韩国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熠熠生辉,他们每天就琢磨着如何瓜分世界,而一些传统的科技圣地正开始遭遇危机,日本电子红极一时,任天堂、索尼、夏普等企业曾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终端产品和零部件,但如今的日系电子企业就像一具具尸体,散发出死亡的味道。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台湾科技,也正卸掉光环,他们看上去还不像尸体,却已然是垂垂老矣,否则,台湾最著名的企业家不应该只是张仲谋和郭台铭。 台湾半导体,只是小小的骄傲 早在40年前,世界科技进行第一次国际化分工的时候,台湾分到的工作就远比大陆体面得多。或许因总人口仅有2300万、环境资源也并不丰富,最起码,生产资料肯定比不过中国大陆,这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先用廉价劳动力赚一笔”的想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政策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台湾的工业开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转化,且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其间涌现出了全球顶尖的半导体代工企业,建立起一整条的IC供应体系,时至今日,联发科芯片设计、台积电芯片制造等相关企业依旧是电子供应链上的狠角色;台湾科技之于PC产业的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华硕、宏碁的电脑由台湾岛出发远销全世界….据说在台湾科技,特别是半导体行业最红火的时候,他们的工业园区内是不敢停电的,只消半个小时的产能损失,就有可能影响全球电子产品价格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波动。 比较遗憾的是,台湾在其半导体和其他产业最辉煌的时候,没有思考如何转型,更没有深入探究移动互联网的运行规律,或许,企业家们都想过了,但长期的生产模式让其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型,事实上,当一个地区把生意做到极致时,就再难转型了。 其实,凭借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链,台湾企业赚了一些钱,而且建制完成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硬件中心,但他们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以苹果、戴尔、东芝等品牌的合作为主,企业家不注重对本土品牌的培养,这种模式带来的恶果就是“永远慢一步”,更有甚者让人取代。事实上,培育品牌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镁光灯,或者登上报纸头条,而是一个地区必须要有前沿的龙头企业,有直接能够倾听消费者声音的企业,有能够创造流行趋势的企业,苹果就是这样的企业,他们创造了iPhone,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掌握了产业链上绝对的主导权;相比之下,台湾科技就没有这样的企业,他们孤岛难鸣,甚至搞不清楚世界的流行趋势,这种后知后觉态度,让其只能依靠半导体设计、代工生产,辛苦一生,却又难以青史留名,更糟糕的是,每次大变革,台湾企业都好像死过一回。 台企挣扎,天灾还是人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