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正是种植甘蔗的季节,四个头发蓬乱的男孩和父母在山坡上挥舞着锄头。不远处,是爱心人士筹建的一所临时“学校”,取名“光明小学”,但这并不是教育部门认可的正规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学时、教材也是从外地用过的教材搜集而来。 在移民人口聚居地,一般三五十户的村落,会有一个由爱心人士筹建的临时“学校”,负担着义务教育应该承担的职责。 目前,光明小学有七八十个学生,学习以早晚为主,遇到农忙时就得停课。寨子里的大多数孩子,只能在这个临时“学校”读几年书,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算术,然后回家重复着父辈的命运。光雾山移民居住点的临时“学校”,没有正式老师,没有固定学时,课本也是从外地用过的旧教材搜集而来。 在更偏僻分散的寨子,连这样的临时“学校”也没有。 在距离光雾山一个小时路程、靠近集镇的一个寨子里,8岁的小女孩阿拉芙(音)本应该坐在教室里朗读课本,但现在,她只能带着一只小狗,陪着妹妹和弟弟玩耍。 阿拉芙的父亲李桑那于1997年随父母从怒江迁徙到芒宽,并在这里娶妻生子,如今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除了15岁的大儿子有户口外,其余三个孩子如今都没有户口。 “去光明小学太远了,乡上的学校又不让进。”李桑那说,虽然寨子里的“学校”可以读书,但距离太远他不放心,而集镇上的正规学校又需要户口,这将他们拦在了门外。 阿拉芙扎着凌乱的马尾,聪明伶俐,眼里有光。听见大人们在讨论读书的话题,她突然从门外跑进来,用稚气的童声说:“我要读书,但是我还没有读书。”然后木然地望着来客,似在等待回应。 等待处理方案 游离于户籍管理之外的移民人口,一直是怒江和保山两地政府头痛的问题。 一位保山市政府人士说,移民人口问题一开始是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进而发展成大量“黑户”,而造成“黑户”的主要原因又是“超生”。 2013年底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调整,加之精准扶贫政策的铺开,这个群体逐渐被公开谈论。 保山市政协一直关注保山境内的移民人口问题,其下的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员会承担了相关调研工作。该委员会主任杨青告诉澎湃新闻,他们于去年将调研情况报告递交了到了上级单位,“领导很重视”,他们也在等待处理方案。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规定八类无户口人士可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这八类包括: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和其他无户口人员。 这八类“黑户”,基本囊括了所有导致“黑户”成因。这份意见还明确规定,“禁止设立任何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前置条件”。 但对于这些从怒江来到保山的移民来说,由于他们担心超生罚款,大部分人都没有因为国家出台的新政去主动申报解决“黑户”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