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西安天坛“重见天日”。曾参与考古发掘的西安天坛遗址发掘负责人安家瑶回忆,根据文献记载确定了天坛圜丘的大致位置,刚好此处有一个土包,便在此开始了发掘工作。 她讲了一件发掘时的小插曲。“有很多出乎意料”,安家瑶说,“史书记载坛是4成,前期大家就琢磨,成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原来4成就是4层的意思”。 龚国强介绍,根据唐朝官方的正式记录,大部分皇帝都曾在这里登基祭拜天地。形式、位置和功能也与北京的明清天坛有很多相似之处。“由四层塔台组成,位于旧时古城的东南方,通过宰杀牲畜祭拜”,龚国强说,“这些都和北京天坛类似”。 西安天坛的价值并不止于此。龚国强认为,这里曾是中世纪东方大都市、丝绸之路起点,作为隋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见证,应尽快完善保护。 目前如何保护遗址? 虽然规划一直未能动工,但对天坛圜丘的保护性修复工程2003年开始就已着手进行。龚国强介绍,保护措施包括在天坛本体上覆盖一层沙层,再涂抹素土、石灰等保护层。此外,还将用围栏将坛体与周围建筑分隔开。 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也曾介绍,已在其中一条陛上搭建木质踏步,并覆以桐油保护。研究者和参观者可以通过这条踏步登上坛顶,避免直接碰触坛体,减少对素土坛体的踩踏。 由于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天坛的周边环境,只能将目前开掘出的圜丘暂时隔离。龚国强说,遗址平时不对外开放,由专门的文物保护员看护,每年会对坛体进行小范围修补。 天坛遗址南侧的高层建筑也会对文物环境带来影响。安家瑶说,现在院墙已经侵犯了坛体本身。此外,坛体周围区域应该还有其他古迹。如果建筑物和人为活动过多,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相关 北京天坛历时数十年复旧貌 北京天坛占地273万平方米,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外坛则主要为林区及西南部的神乐署。1918 年辟为公园。不过,彼时的天坛并非如目前这般齐整。 曾在天坛工作数十年的天坛公园原总工徐志长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末,内外坛墙内种植很多果树和农作物,南侧区域也盖有密密麻麻的简易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天坛提出“恢复历史风貌,再现古坛神韵”。天坛北部清理了大量的非景观建筑,迁出驻园单位,并将占用的古建筑腾出。徐志长说,那时外坛附近种植了很多果树,后来全部移栽,并重新栽种松柏树。“天坛就是天坛。在天坛,就应该种松柏”。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天坛北部逐渐恢复了历史风貌,但南侧仍被简易房屋占据。徐志长回忆,那时的天坛公园就像螺丝钉,北边是“帽子”,南面是“钉子”。 1997年开始,天坛公园着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徐志长说,经过保护修缮及拆迁,天坛基本恢复旧有风貌。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天坛公园南部的外坛也将恢复历史风貌。2015年,天坛简易楼搬迁腾退正式启动。未来,天坛外坛墙也将完整恢复。 新京报记者 信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