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这让我想起2009年法国巴黎佳士得拍卖会上,当时厦门商人蔡铭超以3149.12万欧元竞买圆明园建筑构件兽首成功后不付款,后来也有媒体报道他们是配合一些机构刻意炒高圆明园兽首。 谢辰生:所谓圆明园兽首就是建筑构件,根本值不了那么多价钱,后面有大的炒作力量。 澎湃新闻:上海的一位刘姓商人家族在上海北京都参与入股拍卖公司,还建有大型民营美术馆,此前他曾表示参与竞拍,后来未拍成,今天表示“希望竞买人能完成付款”,您怎么看? 谢辰生:这就等于支持“洗白赃物”,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别有用心的。现在的市场太混乱了。 澎湃新闻:是的,现在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太混乱,国家文物部门会出面追索吗? 谢辰生:我是希望他们出面,这是他们的责任!现在的国家文物局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物局难比啊,那个时候,我知道的,周总理直接关心国家文物事业,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那魄力!没人不服!他是真正抢救文物啊! 澎湃新闻:是的,王冶秋先生光从推土机下就抢救了大量北京建筑遗址与文物。那么谢老,回到这次拍卖上,现在很多参与海外文物拍卖的人称现在这种现象为“文物回流潮”,你怎么看? 谢辰生:这不叫什么“回流”,怎么算“回流”呢?这实际上就是全球化之后,反正哪儿卖就上哪儿去——这是一种经济规律的必然现象。与过去被掠夺而现在我们拿回来了的“回流”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近30年来真正好的东西回来得并不多。 澎湃新闻:像我们前几年到日本的博物馆看到很多精彩的书画碑帖,其中应当有不少应当是当年日军侵华时掠夺过去的,而那些能够“回流”的是很难的。我听说抗战胜利后日本归还的有价值的几批文物,杂项物品多,真正有价值的文物是相当少的。 谢辰生:是的。新中国历史真正说回来东西最多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主动收回来的,1949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1966年)间。 澎湃新闻:1966年以后反而又少了。 谢辰生:后来基本就没有了。现在有的拍卖行的确经过努力从海外回收了一些正规文物,但无论质量与数量都不如1949年到文革前那一段时期。现在有些人对文物艺术品拍卖过分提出“回流”这两个字,我非常不赞成。 澎湃新闻:艺术拍卖市场上的所谓“回流”与真正的文物回流其实是没什么关系。比如像英法日等国家通过战争掠夺的中国文物,有回流的吗? 谢辰生:真正好的东西回不来了。当然这些年也回来了几件。 澎湃新闻:回来的是指针对有证据可证明是盗挖出去的是吧,有一部分是花钱买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政府的协调。 谢辰生:那种叫追索,也不叫回流了。回流是自然的。过去大量的文物流失是当时列强的侵略造成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办法。这个耻辱是一个政治性的。 澎湃新闻:这些文物你觉得能追回来吗? 谢辰生:并不是所有的好文物都是列强抢夺的,有的本来就收藏在收藏家手里。弄得回来是弄得回来,弄回来一部分,另外在外头的,我们是抢救回来。要求想办法,千方百计弄回来。有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像三希堂中的“二希”,像《韩熙载夜宴图》,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当时都是经周总理的批准,我们通过香港花钱买回来的。 像司马迁的《通鉴》稿,这是不得了的,还有元代的《梦溪笔谈》等都是那时候买回来的。那些东西真正是从海外抢救回来的。现在我还是那句话,自然的经济规律作用,你这会儿价格弄得很高,它就回来了。现在的“回流”要注意把价格炒得太高的现象,像20年前的日本似的。 澎湃新闻:对了,说到中国商人参与炒作中国文物,2010年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亿多元在英国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后来没有付款,我听说是一个中国商人在炒作。 谢辰生:这种事情不可思议——我是说对价格炒作的不可思议。要警惕和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 澎湃新闻:“回流”这种提法也确实不太准确。 谢辰生:如果从你这拍卖进去的,又从你这拍卖出去了——这能叫“回流”吗?这算什么“回流”。“回流”这个词不是很确切,因为经济规律你上哪里卖都可以,atv直播,这不是回流,全世界都在流动。所以“回流”这个词不准确。 澎湃新闻:再比如,圆明园的兽首也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