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这片南粤之地,胡德海思念家,思念妻子。之后,他发现,在自己身边,有无数和妻子同龄或者更年轻的同乡女性打工者,她们也迷茫和无助,和她们的关系开始是金钱的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相知相恋。 对于家庭的愧疚,胡德海用每个月寄回的金钱来弥补。如今,胡德海说,除了不会说广东话之外,他已经是一个广东人了,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还没有回家养老的念头。 在广东生活了20年,他没有任何资产,长时间的居住也没改变他在这座城市“隐形人”的身份,享受不到本地人的任何福利。但,他还是愿意呆下去。 家乡对他来说,已没任何吸引力,唯一留下的只是贫穷的记忆。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农民走出田间地头,放下锄头,拿起锤头走向城市,成为最早的广义农民工。 1984年,大量农村人开始流向广东沿海等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也是这一年,“农民工”一词诞生。 1992年,中国开始大步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外资大举进入中国,产业布局遍地开花,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流动也随之风起云涌。也就是在这之后的第5年,胡德海走出家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中国农民工人口已经突破2.7亿,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再创新高,达到17.9%。但在此前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1年以来,全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5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比上年增加208元。 2013年,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的农民工人口已经达到2700万人,成为第一“民工大省”。 农民工的流入地也在不断变迁。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间,本省农民工由790万人上升至1048万人,年均增长64万余人。与此同时,外省农民工从1777万人下降至1654万人,年均减少30万余人。 抉择 留城还是回乡?邓燕家走到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 邓燕的左前臂被工厂内的一台油压机轧断。顺德区容桂,40岁的四川南充嘉陵区双店乡人邓燕,已经两年没有工作。 她有一个妹妹,家里是纯女户,缺少劳动力,生活不富裕,外出务工赚钱是唯一的选择。 2003年,27岁的邓燕决定南下打工。她来到广东,一直在佛山的五金厂工作。2014年5月,她的左前臂被工厂内的一台油压机轧断。 眼前的邓燕,显得异常憔悴,长期呆在家中,身体开始微微发福。为了清洗方便,她剪了短发;因为要长期为自己的工伤奔走争辩,她的语速显得快于常人。 一到佛山,邓燕就选择进入五金厂工作。佛山的五金厂大多有冲压设备,高风险,但收入也相对较高。邓燕心细且自负,自认一辈子都不可能出事。 “我工作两年,就把两个女儿接到顺德。”到广东时,邓燕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乡太穷,邓燕想方设法给女儿好的环境,虽然工资收入低,但她还是鼓起勇气,毅然把孩子接到广东。 “鸟往高处飞,水往低处流。我们都想生活在环境好的地方。”在顺德区容桂镇,第一年,邓燕每个月有850元的收入,这对一个27岁的打工妹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她用120元和丈夫在城中村租住,还能存下钱补贴夫家。到2014年工伤前,邓燕每个月收入已经达到4000元。 为了扎根顺德,夫妻俩积攒了一点钱,加上东拼西凑借款10万元,2012年买了一辆货车帮企业拉货,每月开始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邓燕觉得,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生活,也千方百计想留下来。 在广东的13年,邓燕之前并没有太留意自己的外来工身份。但在2014年,小女儿唐丹在顺德读初中,家庭高兴之余也多了一个烦恼,按照当地要求,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需要家长提供房产及社保证明。 夫妻两人都是外来工,也非常向往在顺德有属于自己的家。“曾经几次动了买房子的念头,但还是没有最后下决心。”邓燕现在都还有点后悔,因为当时顺德的房价并不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