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嵊泗海洋与渔业志》中显示,1974年,嵊泗县的大黄鱼产量达到历史顶峰,23038.1吨。次年开始,早春汛越冬大黄鱼产量以每年近一半的速度递减,到2000年只有1吨,到2008年嵊泗市场上难觅野生大黄鱼。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刘祖毅向澎湃新闻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1972年,也就是叶存通开始捕鱼那年,嵊泗渔场的带鱼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29万吨,占浙江渔场的91%,而目前只有4万吨左右,还主要捕捞自外海海域。 叶存通告诉澎湃新闻,1994年时候,自己所买渔船的每个股东还能分得三四万块钱,到了1999年只有两三万了,而一艘渔船一年的开销要几十万,加之他们还要还高利贷。 5年后,叶存通放弃了捕鱼。他坦言,捕鱼不再划算,一网全是大黄鱼的时代不再,各种小杂鱼也就是低值鱼类增多。 而渔业资源衰退加剧主要就表现在渔获物低龄化、营养层级低、主要经济鱼类基本无法形成渔汛等三个方面。 刘祖毅解释,3龄以上的鱼类不多,10龄以上的鱼类基本灭绝。主要渔获物属生长快、性成熟早、寿命短、群体组成简单,世代更新较快的种类。 而在营养层级方面,他告诉澎湃新闻,历史上以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营养层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占优势。“这些鱼类占渔获物总量的75%以上,而目前60%以上以梅鱼、小玉秃、中小带鱼和一些低值鱼为主。” 渔汛方面,刘祖毅讲道,大黄鱼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无法形成渔汛,而现在带鱼的捕捞和小黄鱼渔汛都主要来自外海渔场。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张名为《中日、中韩渔业协定水域示意图》的地图,上面将东海海域划分了数个渔场。 澎湃新闻注意到,绝大部分外海渔场和民众熟知的近海渔场的分界线就是叶存通所说的东经125度。 嵊泗海区目前的资源利用状况是,沿岸和近海资源充分或过度利用,而外海资源尚有潜力。 叶建海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这个季节,在江外渔场和舟外渔场(均为外海渔场)捕鱼的渔船较多,这里的海域较广,产量也高一些,会一直捕到春节。春节过后,农历三月份,小黄鱼洄游,再从舟山渔场捕到长江口渔场。 嵊泗县渔业资源的衰退如今仍在加剧,atv,叶建海说,有时一网下去会捕空。受台风影响避风于菜园镇码头的嵊泗县渔船。 围歼性捕捞后的休渔制度 在叶存通看来,东海渔业资源枯竭是因为滥捕。 他称,其实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滥捕了,当时采用的是底拖网,“杀伤力太大了,像个大扫帚把海底刮得一干二净,什么鱼都刮进来了”。他说,自己当时也没想过滥捕的后果。 《嵊泗渔业史话》描述当时滥捕情况时写道,沿海大批拖网渔船对大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大宗经济鱼类进行大兵团作战、围歼性捕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叶存通船上已经换成帆张网,渔民俗称“雷达网”,“像雷达一样,作业时网具围绕铁锚定点随着鱼群的游动的方向转动”。 他认为,这种渔网给渔业资源带来的破坏性不亚于底拖网。 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的刘晓兵和胡永生曾对帆张网进行过研究,因其网具规模大,网目(网眼)偏小,他们认为这是造成幼鱼资源损害的主要原因。 渔业资源的快速衰竭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祭出“休渔制度”的大招。 1995年,农业部正式宣布对黄海、东海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在鱼产卵、幼鱼生长期禁止捕捞。 叶存通点了根烟,表情凝重地回忆道,当时形势真的很严峻了,村里派自己去乡镇开会,“我们都是拥护这个政策的,再不休渔就没鱼可捕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