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伟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过去两年一直比较偏弱,这带来了许多关注和争议。普罗大众不停地问:人民币怎么了?将来会如何?该不该换点美元或者黄金? 中国人民银行11月初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平稳,积极变化增多。第三季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为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有序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稳定。 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一些汇率方面的可能趋势。 第一,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是强是软,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前景的货币投票。市场预期对汇率定价的弹性非常大,乐观时你很难说人民币兑美元4:1就过高,悲观时候也很难说人民币兑美元8:1就过低,与其说人民币购买力决定了汇率定价,不如说公众预期决定了汇率定价。 更为关键的是,公众预期是从相关政策及其可信度当中不断自我学习和修正所形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公众相信汇率政策是可信的,并从中获益,那公众对政策的信心将自我强化,反之亦然,公众与投资者们最终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市场预期。回顾东亚危机时期,中国政府公开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这在事后被证明为鉴定可信的政府宣誓。这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不久前,我看到不少神一样的研究指出,人民币兑美元很难跌破6.82。甚至说2017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持续反弹。尽管公众可能愿意相信从长期看,人民币并没有大幅持续贬值的基础,但至少在过去两年和可预见的未来两三个季度,相关预期对人民币汇率前景持悲观态度。这加速了一些投资者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短期行为。 第二,政策目标。政府要守住的是汇率,储备还是资产价格?政府总是面临多目标的选择和冲突,总是只能诸害相权择其轻。现在公众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政府的优先的,和最重要的政策目标选项是什么。这会带来巨大困扰。我曾在此前的系列专栏中,专门讨论了守汇率和守储备的问题。我的倾向性态度是,外汇储备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点滴积累的真金白银,一旦失去难以复元,而作为价格信号的汇率,起起伏伏是常态,如果两者不能兼得,那么守储备舍汇率。回顾东亚危机时,泰国为守汇率耗尽了外汇储备,结果汇率最终失守,政府信用扫地。回顾近期俄罗斯受到西方制裁时,守储备舍汇率,虽然卢布一度严重动摇,但如今也渐有起色。当然中国面临的情况没有泰国和俄罗斯一度面临的那么极端,但权衡和明确政策最终目标的重点是难以避免的。 回顾过去两年,中国外汇储备持续缩水。外储从巅峰时的接近4万亿美元回落到2014年年底的3.84万亿和2015年底的3.47万亿美元,2016年底估计能险守3万亿,但近看将来,2017年上半年中国外储将有可能跌破3万亿美元的大关,届时汇率能否守住7:1这个大关将令人担忧。人们看待将来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当下状况的线性外推。如果储备流失状况继续,再有2-3年中国外储可能会跌破2万亿美元。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即便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足够雄厚,但人们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2014年6月和2020年相比,也许中国经济总量几乎翻倍,但外储却几乎对折,如果这样情况出现,公众对政府最终有可能的政策目标会有自己的掂量,并可能预先采取有利于自身的行为。 近期也有学者在讨论,是守汇率,还是守房价的问题,也许会有其他更多问题被提出并引发争议。我并不认人民币汇率和中国楼市价格有那么非此即彼的密切关系。但最终要守什么?汇率?外储?资本管制?资产价格?还是其他选项?目前看终极目标不明朗,但公众的确不难关注到外汇储备的持续流失,外储流失本身加剧了人们对政策目标的担忧。 第三,资产配置。储备减少意味着资本外流,外流的主因可能并非情绪恐慌而是资产配置。2014年中至今,中国减少了约9000亿外汇储备,而2014和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则分别为2.35万亿3.69万亿,估计2016年外贸顺差和去年大致持平。三年累计贸易顺差约1.4万亿美元,结合储备本身的投资规模,我们不难推测在服务贸易项下和资本金融交易项下的资本流出规模,可能显著大于外汇储备的减少。人类可能迄今还难以观察到一个经济体在短短两年时间承受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动逆转,atv直播,却仍安然无恙的状况。这种资本流出究竟是基于理性的资产配置需求,还是处于恐慌的资本外逃?我倾向于认为理性占据了上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