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因资源配置低效、企业成本、利润下降等引起企业创新和发展动力不足。“僵尸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在东北尤为突出,带来大量资源的低效和无效配置。大量央企、国企,垄断了要素资源,加上重化工业资金密集的特点,使新生民营企业很难从产业内部独立生长起来,也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和各类企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环保成本等成本增加,拖累企业利润,影响企业投资和创新能力,使经济缺乏活力,难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东北发展并非山穷水尽 一度看似悬崖式的经济下跌,让人们对东北的发展颇为揪心,一些人甚至发出“投资不过山海关”等极为悲观的论调。东北发展,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其实,东北发展的独特优势依然存在,且随着国家有关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东北具有诸多优势。工业基础雄厚,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矿产、森林、土地等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高,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是整个东北亚地理、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 其次,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契合,东北发展新机遇不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这可充分发挥东北的工业基础优势,有利于实现东北工业经济的第二次腾飞。“一带一路”,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促进地区共同利益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有着与俄、日、韩、蒙等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国家将东北三省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以东北为重心,打造陆上丝绸之路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这为东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在具有独特优势下,东北陷入发展困境,虽与这次经济下行有关,但最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上的“欠账”。无论是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等其他改革,进展都较为缓慢。此外,支持东北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合力。一些规划也缺少实质性解决之策,难以落地。 4东北破局需系统性改革 打破东北困局,将资源包袱、重工业包袱等转化为真正的发展优势,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推行系统性综合改革。在观念和思路上,首先要从依靠支持转到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动力上来。仅靠国家层面支持援助、靠财政和金融体系的输血,并不能拯救东北经济。通过政府的自我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活力。其次,要从沿袭下来的产业分工思维转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上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而更重要的推行系统性综合改革,则需突出抓好以下五点: 其一,简政放权与能力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政府综合改革。完善包括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在内的清单管理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行政审批事项,更好地向市场和社会放权。规范和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在精简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审判管理流程,推行多规合一、多评合一,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搭建信息和服务平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市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减少审批层次。 其二,国企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盘活资产、激发活力。设立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尽快在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将去产能、去“僵尸企业”与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调整国有资本(资产)存量结构,在做强、做优、做大的前提下,兼并重组、处置低效国有资产,激活社会资源,使资源在社会整体层面得到优化配置。与去杠杆相结合,采取债转股的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企业负债,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发展活力。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结合国际国内需求,立足于区域产业的新定位,通过优化重组、转型升级,提升国有经济的创新力,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