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卿:这些年来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2015年纳入中央预算的债务超过11万亿元,当年赤字效率超过2.3%。目前大家议论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债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2008年地方政府债务不到3万亿元;2010年底变成10.7万亿元,两年时间增加7万多亿元;2013年6月变成17.8万亿元,一年半时间又增加7万多亿元;2014年底,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直接债务15.4万亿元,加上8.6万亿元或有债务,总共超过24万亿元,一年半时间又增加近7万亿元。如此增长速度确实太快了,如此规模确实太大了,带来的好处人所共知,但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近年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债务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的预算法,从法律上对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做了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怎么评价这些工作?我认为不能估计过高,只能说是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制度虽然建立了,规范虽然开始了,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还在继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依然如故,并且在开始规范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率平均为86%,个别省份债务率超过100%,一些地级市特别一些县和市辖区债务率更高。为了稳增长,避免地方政府资金断链,避免在建项目变成"半拉子工程",今年国务院分三次下达3.2万亿置换债券,过去以土地和其他收费权抵押,现在变成了政府债券,即以今后财政收入来偿还,把融资平台债转换为政府一般债券。实际上这仅仅是把短期债务变成了更长时限的债务,把风险推后了。国务院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把15.4万亿债务都置换出来,压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赤字率并不高,只有2.3%。世界许多国家赤字率都超过3%,明年我们还可以继续扩大赤字。在经济下行条件下,为了稳定增长,弥补财政收支缺口,适度地阶段性增加财政赤字是必要的。赤字并不可怕,如果赤字和债务是可以负担的、投资是有效益的,那是没问题的。但是赤字和债务的过快增长、急剧增加,可能是双刃剑,也可能会为未来留下很多问题。在适度增加赤字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盘活财政资金的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重复错位的支出修正过来,把低效无效的支出调整下来,大力增收节支,提高财政效能。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发挥税收制度指挥棒的作用 任重道远 《21世纪》:税收制度对于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具有指挥棒作用。近年来,各方面对税收制度改革提出很多要求,如何进行改革呢? 尹中卿:完善税收制度是财税改革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把税收看作筹集财政资金的手段,怎么有利于增加收入就怎样设置税制。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就是因为分税制后税收的指挥棒影响的结果。越到基层越没有主体税种,分成越低,要修地铁、马路和广场从哪拿钱,只能是能借就借、能欠就欠。不是基层觉悟就低,而是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 实际上,税收还有调节国民收入的功能,也就是二次分配。完善税收制度就是要引导所有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去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 第一,尽快形成地方税体系。实行分税制以来,国税局收税任务重,地税局收税任务轻,地方主体税种没有形成。完善税收制度,就要明确地方主体税种,比如土地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财产税、房地产税、物业税,把适合作为地方的税种下划给地方,增加地方基本的财力保障。 第二,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制度以间接税即产品税、流转税为主。间接税筹资容易,纳税人痛苦指数低,问题是缺乏再分配职能。完善税收制度,就需要逐步减少流转税、产品税等间接税,相应增加财产税、劳务税等直接税。 第三,推进增值税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马上就要扩展到金融业、建筑业等领域,但也要适当简化税率,同时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因为营业税本来是地方税,改成增值税后,就要重新确定分成比例,否则地方财政会更加困难。 第四,调整消费税。完善税收制度,需要抓紧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