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此前数年的挂牌热潮,银行股权转让在2016年进入平静期,甚至可以说是“转冷”。 据证券时报记者查阅各产交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仅有华兴银行等12笔银行股权挂牌转让,其中亿元大单仅有华兴银行、广发银行两例,与去年上半年多达13张亿元大单形成鲜明对比。此外,银行股权在产交所挂牌遭遇“供需两弱”,也与近年产业资本对上市银行和筹建中的民营银行股权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 有业内人士分析,atv,站在想要介入银行经营的投资者角度看,产交所挂牌的银行股权多为小型银行股权,挂牌比例小,且经营压力、盈利前景、上市预期存疑,因此询价者寥寥无几;而上市银行、筹建中的银行股权流动性强,亦可借此获取银行牌照,因而备受追捧。 供需两弱 2014年,银行股权转让交易火爆。据各产交所相关转让信息显示,2014年全年有超过30家城农商行股权被挂牌出售,转让规模超30亿股,涉及十余张亿元大单。进入2015年,银行股权转让潮不退,仅当年上半年,全国各产权交易平台就已出现13张亿元转让大单。 不过,银行股权产交所挂牌在今年开始潮退。截至目前,各大产权转让平台只有2张亿元转让大单,一为广发银行2.23亿股股权于6月下旬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二为哈尔滨银行7月29日挂牌出清所持全部8亿股广东华兴银行股权,挂牌价1.52亿元。 不仅大单大幅减少,产交所银行股权挂牌项目也较往年大幅减少。截至目前,今年各产交所平台银行股权挂牌项目仅12个,比去年上半年产交所挂牌的银行股权亿元项目数量还少一个。 有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权挂牌的“潮起”与“潮落”,两个最直接原因在于中小银行上市可能性的改变,以及“资产荒”的直接影响。一方面,此前数年,由于中小银行上市久拖未决,让不少股东失去耐心,希望“套现走人”,然而各排队中小银行陆续获得IPO批文并完成上市,直接带动了第三波地方银行上市潮,这对银行股东而言是重大利好;另一方面,在资产荒叠加实体企业再投资意愿不强的背景下,与其挂牌套现所持银行股权,不如继续持有以获得稳定的财务分红。 当然,除上述因素影响外,时间因素亦不可忽视。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为扭亏或解决流动资金需求,往往选择在年末转让所持银行股权,近期即有数家上市公司选择减持银行股权。 从受让方角度看,银行股权挂牌项目的减少并未带来成交的稳定上升。由于挂牌比例较小且中小银行经营压力、盈利前景存疑,加上大部分中小银行上市预期遥远,一些想要介入银行经营的投资者更愿意通过参股民营银行,或者从二级市场购股等方式实现参控股。 上市行、筹建中的银行股权获热捧 与银行股权产交所挂牌“供需两弱”的现状相比,资本对上市银行、筹建中的银行股权追逐力度明显增加,这包括民资及险资对银行牌照的追逐,以及出于财务投资等目的而进行的投资。 以险资为例,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除减持建行外,对数家上市银行都进行了大举买入,其中对浦发银行增持4.1亿股,atv,对兴业银行、农行、平安银行和工行的增持力度也均超亿股。 产业资本盯上上市银行股权,一方面是为获取银行牌照。在港上市的盛京银行在上半年迎来大股东的变更。恒大集团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及场外交易方式累计收购盛京银行约27.24%的股份,即使因触及港交所公众持股比例红线后进行“策略性减持”,截至目前总持股比例亦达17.28%,仍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参股银行的需求来自于财务投资,且较多产业公司借上市银行增资扩股或在港IPO机遇实现参股银行意图。 此外,实体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对发起或参股民营银行可谓热情高涨——6家开业的民营银行股东名单中,至少涉及16家上市公司;获批及筹建中的民营银行则合计涉及至少40家上市公司。 当然,民营银行筹建中也偶有上市公司退出,甚至终止筹建计划的案例。毕竟从银行名称核准到正式取得牌照还有很长一段路。行业竞争加大也促使筹建中的民营银行需要考虑差异化业务发展路径,否则盈利前景实难预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