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03年、2004年,熊市里,公募基金发行困难,几乎每只产品发行,都是总经理亲自披挂上阵,基金经理们也是集体与媒体见面。很多老记者回忆,王亚伟也不时出现在发行的队伍里,但他当时并不出挑,atv,记者们都不曾与他有过采访聊天。 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来自目力所见,并受目力所限。接受信息的公众如此,生产信息的媒体也如此。 王亚伟是公募基金经理中最低调的一个,没有之一。 外界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当时公募基金的季报、中报和年报,用汇总数据来分析比较基金持股情况,分析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基金的资产配置思路。 2006年到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以及2008年的超级熊市,风向变了,王亚伟以无可争议的业绩成为名冠中国的最牛基金经理,市场开始炒作始“王亚伟概念股”,媒体也集体热衷于跟踪分析“王亚伟概念股”。 王亚伟在2012年离开华夏基金前,最后一次召开媒体见面会。 在痛陈“王亚伟概念股”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伤害之后,王亚伟建议“以后减少对基金经理买什么股票的关注。只报道基金经理买了某只股票,对于不太懂投资的投资者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就像报道老中医今天在药房里加了什么,明天减了什么,这种报道是毫无意义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王亚伟概念股”的历史还在进行,关于个股“踩雷”的报道依然不绝于眼。什么是真实的王亚伟,在每个人的不同解读里。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这句话,在信息躁乱的资本市场,用以自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