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优质资产难觅,银行业整体不良攀升。市场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压力增大。加上“营改增”政策正式实施,对银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 即便在这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中信银行近日发布的中期业绩却交出了满意答卷。中报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4.49%;拨备前利润551.65亿元,同比增长17.85%,多家券商分析师给出了业绩增速超预期的评价。 尤为难得的是,银行同业不良贷款明显增加,不良率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中信银行率先结束了不良“双升”的态势,实现了不良率的逆势下降。中报显示,该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385.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70亿元,增长6.85%;不良率为1.40%,下降0.03个百分点。 三年累计消化千亿不良 在整个银行业资产质量难言“拐点”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实现了不良的“一升一降”殊为不易。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在与分析师和投资者交流时表示,“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整体仍呈现上升的趋势,还不能断定不良产生已经达到最高峰。相比之下,中信银行是同业中较早开始主动暴露不良资产的银行。2013年至今,我行已经消化了1千多亿元的不良资产,相对于2万多亿元的贷款总额,这几年通过各种渠道消化的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经接近5%。” 在今年初中信银行2015年业绩发布会上,孙德顺曾表示:“理想的状态是实现不良的单升。”上半年,这个目标已初步实现。 在8月26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孙德顺也坦言,2016年上半年我行还是没有实现不良率和不良额双降,当前面临的压力仍然非常巨大。比如,该行信贷投放的一些行业,与现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存在一定重叠,如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 为此,中信银行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加大对贷款抵质押物的要求。从近几年该行披露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到,抵质押贷款的占比保持了逐年上升趋势。 在不良区域分布方面,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在长江三角洲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总体上看,当前不良贷款呈现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不过孙德顺表示,中信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放量相对较少。 此外, 中信银行还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坚持稳健灵活的授信政策和“三大一高”(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高端客户为主体的客户营销体系)的市场定位,严把授信准入关,优化信贷结构,从源头上把控住资产质量。 中报显示,atv,报告期内,中信银行信贷资金重点投向“三大一高”客户投放占比85%,个人贷款、中长期项目贷款占比分别提高2.8个和2.4个百分点,批发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占比分别下降了0.5个和0.3个百分点。 关于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孙德顺表示,“质量、效益、规模的平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银行经营总体上更加关注规模、效益,然后才是资产质量。但是,随着近年来外部宏观形势的变化,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很多同业更加优先关注资产质量、然后才是经营效益,规模的增长放到了最后”。 他表示,“为了更好应对和化解存量不良,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收益。中信银行宁可少增长、慢增长,也不可不增长。”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强化主动退出工作方面成绩显著,重点加大了对钢铁、煤炭、房地产等行业风险,担保圈、集团客户等客户群体风险,保理、贸易融资等重点业务风险的监测和排查。 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中信银行通过建立标准化个人贷款流程、推动建设“信贷工厂”等方式,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效率。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新零售信贷管理系统,设置系统风险控制节点,提高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大板块并驾齐驱 我国经济进入“L”型发展阶段,银行利润增速普遍下滑,行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在此严峻市场形势下,中信银行加快战略部署推进,关键领域实现有效突破,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归属该行股东的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4.49%,在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拨备前利润551.65亿元,同比增长17.85%;营业净收入782.05亿元,同比增长11.66%。 这得益于营业净收入稳步提升,盈利结构持续优化。中报显示,中信银行营业净收入同比增长11.66%,利息净收入增长7.4%,非息净收入增长22.1%。同时,成本费用控制良好,投入产出效率提升。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超过营业费用增速4.6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从2015年上半年的25.95%下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24.88%。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