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atv,GQ的主编王锋对「GQ实验室」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他经常参与内容的讨论,还会经常给微信头条起标题,“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否定主编的题目,但他依然乐此不疲。”据Rocco介绍,除了王锋,现在杂志的编辑团队也越来越多、并且以越来越开放的心态参与新媒体内容的制作。“时装总监崔丹和报道总监曾鸣也非常鼓励我们的新尝试,并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和配合,这一点对GQ实验室的发展而言,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杂志是月刊,但新媒体是日更,很难保持杂志般精美的编排和制作,但Rocco告诉我们,杂志美编团队和资深视觉编辑梁爽的指导,使他们对细节的把握及其苛刻:“包括文字的雕琢,图片的选择,插画的设计...新媒体上的要求并不比杂志低。比如我们要求尽量不出现‘小寡妇’(指文章中文字单个成行出现),虽然在新媒体上由于手机屏幕限制并不能完全实现,但我们仍然会尽力做到。” 「GQ实验室」的每一篇推送在视觉上都很精致 如果说「GQ实验室」在视觉和细节上沿袭了《GQ智族》杂志的精致感,那么在2017年上半年其不断创造的「新媒体形式」,则为它打上了「GQ实验室」独有的标签。按照Rocco的话说:“「实验室」代表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而我们想做点好玩的。” 于是,在正式更名后的15天后,一篇精致、幽默、形式与众不同的文章频繁地被分享到很多互联网人的朋友圈里。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那篇推送,《谷歌翻译什么都好,就是翻译不好》。 形式感与内容 这是一篇典型的GQ“脑洞文”,3月谷歌翻译在国内重新上线,「GQ实验室」把当时一些热点词汇,用自己的翻译和谷歌翻译形成对比,着重表现了对当下一些热门现象的观点和调侃,十分有趣。 “现在想来,确实是由这篇之后,我们才开拓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式。”Rocco坦言,在推送之前,他们并没有想到这篇会达到10w+。“上午我刚看到新闻说谷歌翻译能用了,就下载了软件,体验了一下觉得还挺好用的。于是下午我们整个团队就制定了选题方向,立刻开始制作,凌晨3点完稿,那天晚上我基本没怎么睡。”而最终,这篇推送的阅读量达到了20w+。 自这篇推送后,每隔一段时间「GQ实验室」推送中的新形式,都会让人有十足的“惊喜感”:《人人人人人人人...》里的有趣长图、《唉......》里的“脑洞漫画”、《有些脑回路岂是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能够理解的》里的“流程图”、《人人都是加戏高手》里的“故障体”......一位GQ的读者夸赞到,“我说不清为什么喜欢看GQ实验室,但每次他们都能给我不一样的东西。” 7月31日,微信团队正式对外公布“公众号数量超过2000万”,而这2000万公众号也不遗余力地在探索“抢占9亿用户注意力”的新形式。7月,滴滴公众号矩阵的的几篇形式感颇强的推送刷爆了朋友圈:《此篇文章字数为0》、《:-)》、《说翻脸就翻脸》。这波刷屏的背后,是新媒体从业者对公众号内容新形式的探索。 滴滴顺风车推送《此篇文章字数为0》 “滴滴也是在进一步地挖掘新媒体的可能性,我们团队还挺喜欢这个号儿的。对于我们来说,过去杂志只有一种呈现形式,但新媒体的可能性多很多。”Rocco这样看待滴滴的几例刷屏推送。实际上,「GQ实验室」在今年也尝试了几次用代码去创造新的形式感,“开始也觉得很难,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很多做内容的人不懂技术,但我们希望能成为既懂内容也懂技术的团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