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续作被引进了,纪录片作为电影是个好生意吗?|好奇心小数据 2017-07-10 23:56来源:数娱梦工厂 原标题:《地球》续作被引进了,纪录片作为电影是个好生意吗?|好奇心小数据 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 本文作者:周哲浩 它的票房比恐怖电影的回报还要丰厚。 曾在十年前引起热烈反响,全球收获超过 1 亿美元的 BBC 纪录片《地球》迎来了续集的消息。BBC 宣布续作《地球:神奇的一天》将于 8 月 1 日在北京首映。 《地球:神奇的一天》将用一天来展现自然界的神奇,从世界上最高的山到最远的岛、从野外的丛林到繁华的城市。由于运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技术,纪录片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发生在自然的景象:幼年的斑马宝宝想要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企鹅爸爸每天都要与大海以性命相搏来抚养家人、一个喜欢在大海里垂直着打瞌睡的抹香鲸家族、走在寻找真爱路上的树懒……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中英 2015 年签订的合拍协议框架下的第一部合拍电影,由 BBC 地球影业和 SMG 尚世影业共同出品。 曾获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及艾美奖的理查德·戴尔、执导过《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少年汉尼拔》的彼得·韦柏担任导演。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获奖者范立欣和作家严歌苓分别担任联合导演和编剧。成龙和奥斯卡最佳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共同担任配音。 能够像 BBC 的地球系列这样引人注目的纪录片并不多见,毕竟纪录片算是电影中比较小众冷门的领域。不过,纪录片却是一个回报丰厚的电影题材。 大多数纪录片的成本普遍不高,相比起以明星演员、特效场面著称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纪录片省去了高昂的演员片酬,也不需要在打光布景和后期特效上大费周章。这样的结果便使纪录片电影的投资回报非常可观。 从 Box Office Mojo 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虽然纪录片在北美本土票房的绝对数值并不高,但由于成本的低廉,光是在本土的票房就有让纪录片回本的可能。北美本土票房第一的纪录片,极具争议的《华氏 911》更是以区区 600 万美元的成本搏到了过亿的本土票房。 《纽约时报》进行过更彻底的统计。它抽出了 2003-2012 年间本土票房超过 200 万的电影,按照类别统计了它们的票房成本比,纪录片回报之可观再次可见一斑。 这些本土票房过 200 万美元的电影中,票房成绩平均是成本的 4.5 倍。至于纪录片,它本土的票房成绩平均是成本的 12 倍,海外票房的回报更大,票房平均达到成本的 27 倍。这些纪录片的成本平均下来只有 260 万。统计中动作片的成本平均为 9500 万。 一直被视作是最容易赚到利润的恐怖片类型,本土票房平均为成本的六倍,海外的这个数据则为 12 倍,都低于纪录片的情况。 这还并没有算上 DVD 销量对纪录片的影响。《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DVD 发售的第一周,销量就空降 DVD 排行榜的榜首。虽然是在 5 月才发行 DVD,但销量仍然排进了当年 DVD 销量榜的前 30(第 28),2011 年通过卖 DVD 获得了 2300 万美元的收入。 纪录片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大程度依托于它取材了备受关注的真实事件。从票房榜前列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它们几乎都与明星和社会热点相关。 《华氏 911》关注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局势,它获得第 53 届金棕榈引起了一片争议,有人把它的获奖解读为是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主席的评审团在肯定“反布什”的元素,甚至纪录片本身也成为了社会话题。这种情况势必为它的票房推波助澜了不少。北美纪录片票房前十的作品中,四部关注艺人,一部关注奥巴马,这些人本身自带的流量同样帮到了纪录片。 不过就总体而言,纪录片还是一块比较冷门的领域。这一点从纪录片每年的上映数量和售票占比中就可以体现。最近几年纪录片电影卖出的票的数量,还没有占到过所有电影票的 1%。去年纪录片累计的本土票房和《刺客信条》一部电影在北美的票房相当。 国内纪录片的情况和北美类似。虽然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获得了关注,但在生产和需求两端的总体情况上都还是冷清了一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