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包括哪些呢?物质奖励,精神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感,对不良状态(比如挂科)的规避,对预期的乐观信念和强烈需求,诸如此类。 「阻力」包括什么?自己的体力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其他事情的即时反馈、感官愉悦,等等。 当阻力超过动力,我们就很容易裹足不前。这时,即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行动,也多半会事倍功半。 所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尽最大可能减少阻力,以期当我们的状态位于高点时,可以用最短的路径去进入状态。 简单来说,当你做好计划之后,想一想: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时,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这其中,有哪些步骤可以提前准备好,哪些材料可以放在最顺手的地方? 尽量把这部分工作在规划的时候搞定。这样一来,当你准备行动的时候,你随手就可以拿到需要的东西,立刻开工,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拖延和低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突然之间产生兴趣想去跑步,二跑鞋、运动服、腰包放在衣柜里,你需要打开衣柜,从旧衣服里把它们翻出来,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有动力了? 而如果它们就挂在门口的衣架上,挑逗着你的视线,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就应该把书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抓起一本来看。节省去书架上翻找的时间。 如果你想锻炼写作,就找一个运行最流畅的软件,放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节省找到软件、打开的时间。 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很多时候,正是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导致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下次吧。」 而反复多次的「下次」,积累起来,就是质的区别。 简化一切操作的步骤,让自己可以第一时间、下意识地进行行动,是培养良好习惯最核心的方法。 3. 问自己一个问题,再试着解决它 「问题导向」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向团队伙伴普及的一个思维方式。 如果你的计划是学习一个新领域,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么,给自己设立一个问题,再试着想办法搞懂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你计划在三个月内初步弄懂西方艺术史,但是你对此一无所知,怎么入手呢?如果从最基本的通史和概论翻起,也许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难以坚持下去。这个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几个问题: 如何正确地鉴赏一幅画? 印象派的历史、风格、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什么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 …… 以兴趣为原则,提出问题之后,再自己去请教别人、搜索资料、进行对比阅读、提炼观点,最后归纳整理,试着给出一个自己的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你势必会碰到许多不理解的名词和术语,尽力去把它们弄懂。由于有一个问题作为引导,而这个问题又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你的兴趣会被一直调动着,也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攻克这些疑难。 当你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你会发现,你通过弄懂这个问题,实际上揭开了整个「西方艺术史」的一部分——尽管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够使你打下根基了。下一步,就是继续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继续攻克下一个问题。 无论学习什么领域,这个方法都是适用的。 同样,在执行计划时,你也可以不断地向自己发问: 这样的流程规范吗? 这样的操作高效吗? 这样的解决方案合理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性? 这样的结论全面吗?有没有反例?有没有特殊例子? …… 诸如此类。 本质上,这是利用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推动自己向目标前进。这样一来,执行效率和续航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心气太高。不用着急,慢慢来,循序渐进。一旦制订好了计划,就不要轻易地去变动它。 采用问题导向的思路,根据问题来组织目标,制订规划,你会发现,原本觉得难以入手的计划,突然就变得简单了许多。 4. 先设立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使我们对工作产生兴趣,并且乐在其中的,是什么呢?是工资吗? 不是,工资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它可以使我们不讨厌工作,但没法使我们热爱工作。 真正使我们对工作产生热情的,是成就感。 成就感会让你强化自己的存在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成就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激励方式。 在计划的执行中,我们也可以依此照办。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