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都对上面这张图有印象,最初大家只当娱乐一笑。但这背后说明的正是,每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努力寻找的产品差异点,确实是个稀缺资源。上半场拼流量,下半场拼粘性,这是从业者似乎都了解的结论,但怎么拼?靠技术能力和产品特性可以短时间内创造流量高峰,可粘性却要持续的品牌输出,这场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想好怎么打了吗? 先来看看现在的状态。近期高频次出现的朋友圈地铁广告大赏,各位都看过吧?实话说,从一窝蜂似的追热点,都已经下沉到一窝蜂似的追地点了……但,没策略,没坚持,没情感,没个性。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品牌之战就只能这样玩了? 你能看出这些色块有什么区别吗? 直到最近,Interbrand公布“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单,其中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ofo小黄车竟悄然入榜,并成为该榜单最年轻的企业之一。要知道,Interbrand可是品牌领域毫无疑问的老大,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从成立的两年ofo的品牌影响力,可以说得到了官方盖章,含金量足足的。 对此,大熊专门梳理了ofo两年来的动作,发现ofo在品牌实践上自有章法:产品和品牌齐头并进,时效和远景兼顾。对比国内同质化的表现,ofo在仅半年时间内展开了全球化的品牌战役布局,其发展速度可谓后来者居上。而这对于苦争流量,生造粘性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失为一次模范教学。 ofo品牌准则一 用户至上,不是说说而已 先从最近一场以改名为最大动作的品牌升级战开始说起。品牌升级的最前端是,ofo放弃了几百家单车企业想要的“共享单车”四个字,改名叫 ofo小黄车。 https://v.wzatv.cc/x/page/k0504dw9712.html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ofo不升级也完全没问题。资本层面热度一升再升,产品端每个月都有大动作,运维是攻坚战还能自带话题流量,没靠明星,动不动就上热搜的企业还能有几个?ofo并不缺品牌关注。对比竞争对手摩拜,胡老师就负责讲情怀讲故事讲初心,站人设就当品牌了,又取巧又省钱,ofo干嘛要下足功夫,做品牌升级呢? 答案在用户那里。 目前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80-95后年轻一代,相较于品质和价格,他们更愿意为爱好和兴趣买单。只要能让他们高兴并保持持续,购买力自然达成,粘性随之产生。 ofo为什么改名?本质上说是为了关系,为了展现诚意,为了用最强的形式感,告诉它的用户:我只是免费骑?免押金?送红包?绝不仅仅如此,把你给我的昵称变成全世界对我的称谓,我愿意!让更多人共同见证和感知ofo与用户的亲密性,闪瞎对手。这才是拉近主力用户群的正确姿势。 当然,共享单车这种名字,不是谁都敢扔掉的。有产品层面的底气,有十几项行业第一撑腰,ofo才敢扶正自己的昵称,底气之上再打这一招,可能就是未来的致胜招。 ofo品牌准则二 打通产品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产品大还是品牌大,至今仍有争议。成熟企业最珍惜的的一定是品牌形象,一个LOGO放到什么位置都有精细要求,因为背后就是品牌的价值。但对于小企业而言,产品才是硬实力。结果初创公司很容易形成一种内部矛盾的局面:早期最重要的产品和运营人员总觉得做品牌,结果难以量化,不如踏实推产品。 同样是成立仅仅2年的ofo,他们却巧妙的将产品和品牌两条线合二为一,开辟了一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例如,最近展开的品牌升级,ofo提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轻 松 哲 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