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谷说,现在做阅读产品,如果不能像20年前我们的前辈创办三联周刊那样, 为20年后的后辈做出一个有型的东西来,那你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刺猬公社 |张小鱼 越来越拥挤的知识付费赛道又塞进了一位新选手。《三联生活周刊》(下称“三联”)最近上线了一款基于移动端的社交阅读和知识服务平台——“中读”。老牌杂志新做一款知识付费App,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读”是如何做知识付费的呢?打开“中读”App可以发现,这依然是一个以文字内容为主的阅读平台。在报摊上买一本三联杂志要15块钱,在“中读”里,则只花几块钱便能阅读杂志的封面故事。 如果还想阅读袁岳、谢九、邢海洋、张斌等三联专栏作家的文章,支付9.9元就可以订阅一年。用户还能在“中读”找到三联旗下《新知》《爱乐》《读书》等杂志的内容。 不过,如果仅仅止步于此,用户只要订阅电子杂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专门下载一个App。做新媒体产品,单纯消耗存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开发增量。 “中读”也开发了许多知识付费课程。 “中读”里的付费课程提供试读服务,课程数量虽然还不算多,但体系还算完整。从课程时间设置来看,既有年度专栏,如《苗千·和你一起读科幻》;也有季度专栏,如《李明利说“新大败局”:这些品牌为什么失败?》;还有“中读小课”,如《备孕二胎你必须准备十件事》等。
除了为各种知识达人开设专栏外,“中读”还鼓励用户创作内容。“读感”功能的设置可以让用户在阅读时划重点、记笔记、分享心得。用户生产的优质“读感”会被收入“读感周刊”,也有机会入选三联的“生活圆桌”、“读者来信”等栏目,被刊登在纸刊上。 “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链,如果这个能够建立,阅读的乐趣在手机里就能够实现。像游戏一样,你的阅读也能玩儿起来,很快乐。”三联主编李鸿谷在接受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专访时说。 两年前,李鸿谷提出一个名为“中阅读”的概念。根据他的解释,阅读纸质书是“慢阅读”,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是“快阅读”,“中阅读”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阅读状态。这也是“中读”的来源。 “我个人有一个隐含的期待, 希望通过‘中阅读’ 在手机上重建阅读的快乐。”李鸿谷称,“中读”希望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与传统杂志阅读体验相匹配的一种新的阅读形态。 但有人提出质疑——“中读”是在“快阅读”和“慢阅读”之间寻找折中点,而这种折中是否会导致两头不讨好?至少目前来看,“中阅读”更像是一场试验,是否讨喜还有待观察。 1995年复刊至今,《三联生活周刊》一直都是国内一本主流时政大刊,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然而,被移动互联网浪潮裹挟着的纸媒正断崖式衰落,许多纸媒相继停刊。纵使强大如三联,也难以与整个时代的传播格局相抗衡,转型自救已成必由之路。
三联正从传统的杂志社转向公司化运营,希望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生活公司。此前,三联曾推出了两个内部创业的新媒体项目——生活方式平台 “松果生活”和茶生活 & 茶美学实验室“熊猫茶园”。 据李鸿谷介绍,这两个项目会单独成立公司,吸引社会资本。 然而,上述这些产品虽然与三联的风格调性一致,却和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与之相比,定位“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 的“中读”,或许更适合承担三联的转型使命。 “三联有很好的知识土壤,怎样将这些资源产品化,值得通过’中读’去尝试。”一位在三联工作多年的主笔说。对三联而言,“中读”可以充分开发三联的优质资源,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平台。
atv,老牌杂志想靠一款阅读社交App转型靠谱吗?"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526/145PR947_0.jpg"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