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IT新闻 >

wzatv:【j2开奖】看不尽的「短视频」,和几十秒背后的「大商业」 | 专访今日头条头条号总监吴达(3)

时间:2017-04-28 00:06来源:118图库 作者:118KJ 点击:
当然,除了算法之外,我们也在做很多工作吸引更多的用户。比如增强订阅,我们在做很多与订阅相关的工作,包括引导用户去吸引自己的粉丝,包括有了

  当然,除了算法之外,我们也在做很多工作吸引更多的用户。比如增强订阅,我们在做很多与订阅相关的工作,包括引导用户去吸引自己的粉丝,包括有了粉丝之后,我们4月底会上私信的功能,还有商品功能,会开放外链。我们会去做这些跟粉丝、跟订阅直接关联的东西,然后去补我们这块之前的不足,让作者在这里能够跟用户发生更多直接的互动,能够更多的释放价值,能够提供内容以外的东西给他们,确实在做这个工作。

  

  36氪:能否再用简单的话描述一下今日头条在短视频上的算法是怎样的?比如一个观看量为0的视频如何冷启动?还有就是这种算法,会不会更多基于用户原有的喜好,而不会挖掘他们潜在的兴趣?

  吴达:可以。我们有个基本的算法,会分析你的标题,分析你的标签,分析你的简介,也会分析你的视频的图像内容。我根据这个东西去做冷启动,比如说你这里面写了篮球,我就把它推荐给跟体育相关的人群。你写了足球,推给足球相关人群。它会找准最初的这一帮用户,它会去看,最初的这帮用户身上有什么共同的行为特征,j2直播,然后他会找跟这个用户有相同行为特征的人。

  也就是说,找到前100个人的时候,我用冷启动去看这个内容到底什么分类,找到效果最好的人群,后面就不重要了,后面我用模型泛化,我找出跟这100个人拥有同样标签,拥有同样行为模式的人,我把它推荐给他们。后面我就会去看这个效果的好坏,包括点击率,播放完成度、评论、顶踩、收藏数量,它是一个比较复合的指标。然后如果效果更好我们就扩大推荐,效果不好就降低或者减少推荐。但具体的权重,我也不知道,实际上没有人知道。

  你说的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不管是社交和算法都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可以称之为「信息茧房」或“信息过滤气泡”。但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其实算法设计之中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张一鸣有一次私下说:「他们老说信息茧房,可他们知道什么是模型泛化吗?」算法在这上面叫做“模型泛化”,或者叫协同过滤。他不会说你喜欢足球那种,我推荐就只给你推荐足球那种。它会去看喜欢足球的人,还喜欢什么样其他的内容,它把这些内容也推荐给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我们所说的过滤气泡这个问题的。

  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我们的算法并不是简单的“你喜欢足球,我拼命给你推足球”,出现这个现象对我们是不利的,因为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这叫做过度拟合,意思就是说,我看你历史行为,你看了很多足球视频的内容,所以你喜欢足球视频内容,我就给你总给你足球视频。但实际上并没有满足你变化的动态的需求,你会很烦,这叫过度拟合,也叫泛化不足,这是不好的一个情况。

  你要说社交在机制上比算法更容易突破「信息茧房」,我不相信。我承认算法现在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也不能忽略它一直在改进。从公关角度讲,讲「信息茧房」你很容易理解,普及「模型泛化」就太难了。

  36氪:最后想问一个问题,在内容方面,头部效应究竟存不存在?好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如果流量是10,可能第一名占了8成,第二名只能占一成,剩下的很多人分一成,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内容很难有头部效应,因为内容被进一步细分,每个人可以做到不同的特色。你更加支持哪一种?

  吴达:我觉得两者都有,头部效应肯定存在,但内容是一个创意产业,拼的是天赋和想象力,如果作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即使是后来者也可以从厮杀中超越出来。先说头部效应,我相信内容肯定是有头部效应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并且IP是真实成立的。我们对于IP的理解就是说,人类的共同想象和记忆。如果你的内容足够有吸引,足够有创造力,你能够形成品牌,或者能够形成超越平台的人格化的形象。我举个例子,比如说papi酱可能在头条上面并没有社交关系,但她仍然在头条上有超过100万的粉丝。相应的,腰部的,和下面的IP,它的变现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但是这并不是说后面的人就没有前途。这也是我喜欢内容产业的一个原因。

  比如这次获得金秒奖最佳女主角的短视频项目「办公室小野」,在头条号上只发布了14条视频,每条都有几十万播放量,头条粉丝就突破了12万,微博粉丝破百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