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开始考虑云化的时候,应该选择哪家云服务商更合适呢?是亚马逊AWS,还是微软Azure,又或者是阿里云?对于这些企业,又应该将公司哪些应用放在云端呢? Bespin的客户多为诸如三星、罗莱家纺一类的大型企业,他们很可能需要用到不止一家厂商的云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多重云概念。并且,对于这些大型企业而言,并非所有的应用都适合放在公有云上,需要更加专业地评定,哪些应用放在云端更合适。 Bespin服务的第一层,就是提供顾问式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完成评定、分析和选型。 2、迁移 当用户确定了上云的需求之后,就涉及到了IT系统向云端的迁移。Bespin则可以为用户完成这一工作。 3、管理服务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过程都还只是小问题,那么,当用户将应用放在云端之后,真正的问题就来了。我们时常会碰到电脑升级的情况,比如电脑内存不够了,可以再买一块硬盘加上去,那么给公司的上千万台电脑扩容升级呢? 实际上,在云端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就像传统运维管理的实体物理机一样,云端的虚拟机也需要人为的管理。在这一层,Bespin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管理监控、托管存储、资产管理、计费服务等全方位的托管服务。 “我们希望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云托管服务。”Hoon在办公室的白板上写完Bespin的客户服务框架后,这样总结说到。 最好的时机下,走出艰难的第一步 Bespin曾被Gartner评价为“积极进取的” 亚洲管理服务运营商(up-and-coming MSP in Asia),从开篇那个听起来有些励志的故事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太让人意外的事情。但Hoon说,这一次的创业并非像表面上那么一帆风顺的。 确切的来说,Bespin成立于2015年年底,最初的成员几乎都是来自于Hostway。在那个时候,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行业内其实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公司了。所以在2015年年底,当Hoon和John表示想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大家都认为不太可能超过那些早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公司。 这第一步的跨出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核心团队的成员都说自己没有准备好,没人能想象这其中的压力和担忧。 “庆幸的是,今天的Bespin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畏惧的大多数对手。实际上,最难的也就是这第一步。”Hoon摇了摇头,笑着说到。 “为什么你们就那么相信,年轻的Bespin能在那些早有成就的大公司面前突出重围,甚至超过他们呢?”我感到有些好奇。 Hoon说,他们的信心,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 1、时机 正是因为Bespin开始得晚,所以可以避过很多企业已经踩过的“坑”,少犯很多错误。过早进入市场未必是件好事,Bespin进入的时机不太早,恰好成为了其之所以走得更好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即便到了今天,云计算市场也还算在早期,所以,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Bespin的成立并不晚。 2、经验 谈到这一点,Hoon显得异常自信:“我们的核心团队是云计算领域的专家,经验非常丰富。这个经验丰富不仅仅是工作年限长,而是真正服务过大型跨国企业,他们的经验是被验证过的。” 通过这个答案,很容易能感受到,Hoon和John是两个极有战略思考创业者,他们关注行业发展方向,而又注重时机,坚持自己认定的事情,又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由此,延伸到Hostway和Bespin的发展来看,也如出一辙。 在过去的十八年,Hostway就在全球各国建立起了12个数据中心。在达到这个成就之前,其做法是,第一年先观察研究这个市场,然后才建立自己的团队,接下来再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达成目标。而这个所谓的合作则有很多方式,比如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甚至并购。 今天的Bespin同样如此——在仔细研究分析了中国市场之后,才开始在中国本土建立团队,atv,而今年的目标则是找到最合适的、最优秀的本土合作伙伴。 谈到团队扩张,Hoon也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目前,Hoon和John分别负责中国和韩国两地业务,中国和韩国大约分别有20人和130人,Hoon希望中国区团队今年能达到100人规模。 后记 “你看到Bespin这个词,有没有一种熟悉感?”访谈结束前,Hoon突然问到。 “没有。”我愣了一下,回答到。 “我和Jone是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我特别喜欢第二部里的一个星球,里面有一个云之都,叫Bespin。” 听完这个答案,我愈发觉得眼前这个CEO如果不创业,或许会是个不错的诗人,总有那么一些情怀主义,但又很真实。 就像Bespin公司墙上显眼的Slogan: “Helping you adopt cloud.”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