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网上曾经盛传一条信息,宣称“蒸食物请一定要先开着盖子把水烧开,再放入要蒸的食物,盖上盖子! 用锅蒸煮东西时,一定要用开水,或是过滤过的水。因为如果直接用自来水,自来水中的氯再经过加热后,由于锅盖是盖着的氯被全部包覆在食物上,所以一定要用煮沸过的开水或用已过滤掉氯的水来蒸东西。因为氯有致癌的危险。” 4年过去,如今,这条消息居然又传到了我们的手机上……本AI不禁感叹:真是一条长命的流言啊!
这样的一条消息具备了各种产生恐慌的因素,也难怪能得到如此广泛、持久的传播了。那么,自来水中的氯,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太长不看版 只要没有闻到或者尝出自来水中的氯味———这种令人不愉悦的刺激性味道,就不用担心其中的余氯。就算是其中有一点余氯,在蒸煮东西时,也会主要分解成氯离子、氯酸根和氧气。前两者不会蒸发,后者不会影响健康,担心有氯“包覆在食物上”从而对人有害,是没必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的分析—— 文/云无心 水中氯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微生物污染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自然界的水天然含有各种细菌,再经过管道系统传送到家家户户,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的话,就成了“细菌培养液”。即使再把它们加热灭菌,对已经产生的毒素也往往无能为力。所以,atv,在源头就进行灭菌处理,并在自来水系统中保持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就成了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最常用的灭菌手段,就是加氯。通常,把氯气或者二氧化氯通入水中,atv,形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它们具有超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杀灭多种细菌。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次氯酸根,都不稳定。在光照、加热等条件下,会进一步转化成盐酸、氯酸,也会形成少量的其他含氯化合物。 在自来水中会留下很少次氯酸和次氯酸根,来实现对细菌的抑制。换句话说,自来水中必须要有一定的“余氯”存在才能保证输送过程中的安全。在本文中讨论的“余氯”是指次氯酸和次氯酸根。 水中余氯,有多大影响? 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探索过多种杀灭饮用水中的微生物的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带来杀菌之外的后果——各种各样的“灭菌副产物”。2007年,《突变研究》(Mutation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过去30年中各种饮用水杀菌方式所产生的副产物,总共有85种,其中有11种在美国被列为受控指标。而其它的74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它们对健康的影响,也就无法设立安全标准。尽管如此,WHO等机构认为这些灭菌副产物带来的“可能风险”比不灭菌导致的“真实风险”要低几个数量级。
自来水处理厂。 氯气或者二氧化氯是自来水杀菌的方案中经济高效的一种。尽管不如臭氧那么“高级”,但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使得它依然在世界许多地方广泛使用,对它的安全性也就有了比较多的研究。 既然能杀菌,自然会有一定的毒性。有少数几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似乎高氯自来水可能对健康有一定影响。比如在一篇1933年的文献中,提到了长期饮用氯处理的水可能引发哮喘。而在1984年的一篇文献中,提到了氯及次氯酸增加皮炎的风险。而在1987和1990年的两篇文献中,还分别提到了高氯饮用水可能跟胆固醇和膀胱癌有一定关系。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流行病学调查。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局限(比如混杂因素的影响),以及没有其他研究来支持,这些怀疑水中的氯危害健康结论,一直也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致癌分类”中,把氯分为“第三类”,跟咖啡因同级,意为“目前尚无足够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如果吞下少量含氯漂白剂,会刺激食道、口腔、喉咙以及导致呕吐。——不过很显然,自来水中的余氯远远达不到那个剂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