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2017雪球中概高峰论坛”上,投过找钢网、分众传媒的华兴资本董事长兼CEO包凡表示,新经济是未来唯一值得赌的方向,他特别看好休闲娱乐产业,“因为人总要给自己找点乐子”(据腾讯科技)。 包凡说,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均收入增长带来的人类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消费主力军慢慢从60后、70后变成了80后、90后,消费场景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早在去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提出,数字内容产业的方向就是泛娱乐。他的观点也是腾讯在数字内容领域内的方法论。无论是腾讯的游戏产业,还是媒体及数字内容平台,如游戏、微信、QQ、音乐、视频、文学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发展的。 前不久,腾讯公布了2016年财报,总收入1519亿,同比增长48%。对于腾讯一家这么大体量的公司来说,还能获得如此显著的增长,殊为不易。这与腾讯坚持往社交和泛娱乐化内容方向的战略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泛娱乐化方向的发展,跟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直接相关。跟纸端和PC端不一样,移动端基本实现了与人类生活的无缝对接,这造成了阅读仪式感的急剧下降,殆近于无。受众的阅看习惯因此发生改变,他们不用郑重其事地翻开一本书,不用好整以暇地打开一份报纸,也不用把椅子挪到电脑前,不用连接网线,不用开机关机,只要打开移动端,就随时随地可以接入内容。 从受众需求出发,阅看障碍和仪式感的丧失,使得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合阅看的内容,这种内容要使得阅看者能在任何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境下都能被接受。再加上移动终端的屏幕偏小,阅看体验受限,所以任何不好读的内容都难传播开来,内容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方向的发展,使现在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出现了重大转型——由以前主要消费时政社会信息为主,转向更多地消费生活服务信息和文娱信息。 这从微博的转向就体现得非常充分。在微博发展的早期,大家都是抱着“转发就是态度,围观改变中国”的理念关注时政社会话题,促进社会治理和发展。但到了今天,微博已经毫无疑问变得非常娱乐化了,明星处于微博最中心位置。 早期微博的KOL叫“大V”,他们是社会公平公正话题的积极参与者、公民政治权利的积极呼吁者,然而到了今天,随着微博热度的退却,像于建嵘、薛蛮子这种意见领袖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红”,以及内容创业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那么关注时政话题,反而开始强调消费性、娱乐化、变现和融资。基于现实考虑,他们对时政社会热点类话题唯恐避之不及,现实考虑是其一,但根本原因就在于难以变现。 严肃时政社会类内容日益成为小众的选择(当然不是没人看了),更多的受众选择了“轻悦化”阅读。即使是严肃时政社会类内容,也在用更轻松的方式包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出的创新融媒体产品就是如此。这正如尼尔·波兹曼在研究电视时说的:“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问题在于电视不仅仅是在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电视如此,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不娱乐,无分享。 梅罗维茨也在《消失的地域》里写道,“从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新技术肯定会打破电视的一统天下,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再将观众清楚地按照传统的年龄、性别、宗教、阶层和教育进行归类。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不会使我们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能轻易地接触任何资源。新的亚群体可能会出现,但是他们的差异、稳定性和可识别性都较低。” 想想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也各种IP所拥有的受众,就非常明显地展现了这一点。 说起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订阅号是一个值得说的案例。对这个公号比较熟悉的人会感到小小的意外:作为第一党报的官微,发布的新闻信息却并不多——平时每天发布5次、共约16条内容中,新闻信息也就占1/4左右,其他大都是服务信息,如生活常识、健康忠告等,或是像“夜读”这样的高级心灵鸡汤。更它的媒体名字比起来,它更像是“大型生活服务类公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