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两会期间,关于工匠精神、中国质造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及,并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一波「质造」、创业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则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同样被热炒的人工智能。 暂且不论当一个科技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还会有多久的生命周期,毕竟很多时候这就如同街边买菜大妈也告诉你股市是牛市一样。但随着新一波技术浪潮的到来,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同样也正在被改造和升级。而这其中桥接在互联网与零售行业之间的电商同样也是最先感知到这种变化的行业之一。 进入2016年以来,电商的说法正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新零售」,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新零售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16年10月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的演讲,在马云看来,「未来10年、20年,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法,只有新零售」。 电商时代之前的零售创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比如7-11、沃尔玛、阿尔迪等,他们无一不是通过改造后端供应链,优化前端店铺组织、呈现形态,通过运营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提高零售的坪效。 电商则是零售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由于将零售线上化,从供应链到自营或平台上的卖家,开奖,再到最后的支付方式和物流交付,零售行业的组织方式被互联网所革新,尽管这其中线上部分的变革仅仅是前端的获客运营,以及在线化的支付形式,但这已经足以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影响。 电商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两拨流量红利迅速提升了其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直至去年线上零售交易金额超过4万亿,占全国33.2万亿人民币的社会零售总额12%。 但很显然,第一轮电商浪潮虽然造就了阿里、京东这样的综合性平台,以及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网、贝贝网、蘑菇街等垂直领域的电商巨头,但从模式的本质来看,如今大多数的电商平台与10年前并无太大差异,在改变的更多的是由运营和物流供应链等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体验优化。 而随着流量红利时代的结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更多的是在前端获客方式上努力创新,从蘑菇街、聚美、贝贝网这样聚焦于某个垂直人群,再到拼多多这样挖掘微信社交流量红利的模式,创新者在电商面前似乎都很难找到更好的破局点。直到人工智能和日益数据化的电商生态在技术和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了如今这一轮所谓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核心是零售与数据的结合,而非简单的零售线上化(当然零售线上化也并不简单,从亚马逊、8848开始,我们足足走了20多年)。阿里研究院在其《新零售研究报告》中将以心为本、零售二重性和零售五种大爆发归纳为新零售的三大特征,而这三点都是围绕零售的数据化展开的。 随着用户数据的日益完善,如今不仅仅是在线上购物,即便是我们在Shopping Mall这样的线下场所购物,依靠传感器和智能手机定位,消费者的画像依然可以被清晰描述,这也使得零售经营者能够更理解用户随时随地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推荐与服务。 这种数据化不仅仅是用户画像的数据化,同时也是经营理念和商业组织形式的数据化思维,在人被以比特计量的同时,商品也同样比特化,甚至过去只能在线下进行的诸多服务,比如英语教学、音乐教学、兴趣爱好培养等也可以被线上商品化,这直接带来的将是经营者运营思维的转变,以及零售价值链的重塑。 在新零售的背后,人工智能同样也在改造供应链和仓储物流,以标品的图书管理为例,在过去大型电商的图书的采销需要处理几十万SKU,而随着数据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机器可以极大程度上代替人工完成这类标品的采购、入仓、补货、运营等环节。 高盛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零售业每年将节省540亿美元成本开支,并带来410亿美元的新收入。物理学家霍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则更为激进,他曾警示道,「人工智能和日益发展的自动化将大量取代中产阶级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将,这就是破坏性创新,冲击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