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未来20年的愿景是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就像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驱动人类科技和生活的极大进步。” 这是3月9号,马云在阿里巴巴首届技术大会上说的话。看到这里,默默去查了一下,目前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2016年,英国的GDP总量是大约3万亿美金,按照目前2.5%左右的GDP增长率,20年后,英国的GDP总额将达到5万亿美金,约等于35万亿人民币。 自2017财年第二季度(2016年7月1日至9月30日)开始,阿里巴巴财报不再公布商品交易总额(GMV),但2016财年的数据显示,该财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底)阿里巴巴的GMV总额已经过了3万亿人民币,而2014—2016财年,阿里巴巴的GMV同比增速为55.8%、45%、25%,根据测算,2016年阿里巴巴的GMV应该在4万亿人民币左右。
- 来自阿里集团财报 - 如果反过来倒推,阿里巴巴要在20年后达到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体量,atv,也就是35万亿人民币左右的体量,那么阿里巴巴每年的增速要保持在12%左右。 虽然2017财年最新的季度财报显示,阿里2017财年全年收入预估将增长53%,但从二十年的跨度来说,要在这么多年里让整个阿里平均维持在12%的增速,也并不容易。这可能是马云这篇讲话以及提出NASA计划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马云此举还要解决阿里长期以来战略定位跟公众认知不符的问题。很多人觉得阿里是一家商业公司,而对阿里稍稍了解的业内人士又常常会误解,觉得阿里的主营领域战线太广,似乎没有一条主线。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峰说,阿里的商业做得太成功,掩盖了技术的光芒。实际上,阿里巴巴是一家技术驱动的技术+商业公司。按照这个说法,如果给阿里只下一个定语,那应该就是科技公司。阿里现在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从就业人员的比例来看,也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主导型。所以阿里巴巴阿里是电商?支付?金融?媒体?都不是,马云定了调,是一家科技公司,当然,这一战略定位要得到公众和专业人士认可,恐怕也要看阿里在科技领域接下来的表现。
关于NASA,众所周知,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马云将阿里的计划与NASA计划相提并论,不可谓雄心不大。以马云一贯的擅长宏大叙事的话语风格来看,他说出这个比喻并不让人惊讶。 他的类比也并不难理解。NASA看上去做的都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高精尖工程,但NASA计划之所以赫赫有名,不仅在于它推动了人类探索太空水平大大提升,更给世俗人类的生活进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NASA的很多基础技术间接推动了现在很多影响当下的重要科学技术,比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间接直接与这一计划有关。 马云并不隐讳自己的雄心,他说:“我们将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担当未来的责任。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将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在过去几年里,对中国互联网巨头有一个颇有杀伤力的指责,那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跟大部分中国企业一样,过度商业化,功利主义之上,只知道埋头挣钱,不知道仰望星空。这种批评当然是有比较对象。那就是国外尤其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比如,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最初只是一家互联网广告和软件公司,如今它留给用户更多印象的,已经变成了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全球热气球WiFi网络等,而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清洁能源、太空旅行、人类健康等更多领域,谷歌也已经有更远大的理想。另一家巨头Facebook也收购了太阳能无人机制造商TitanAerospace,并利用无人机把互联网接入部署到那些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此外,无论是亚马逊还是IBM还是微软、特斯拉等科技巨头无不将相当多投资投向最前沿的核心科技。
- 谷歌眼镜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