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国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NASA。时隔近60年,NASA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权威的航天局,是航天事业的探路者,代表着美国最顶尖技术。2017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启动“NASA”计划,将面向未来 20 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 20 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驱动人类科技和生活的极大进步,阿里巴巴的新经济体必须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思考之上。”在马云的眼中,两个“NASA”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3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举办首届技术大会,马云将NASA计划的核心愿景概括为3个方面: 让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让机会更加均等; 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Sustainable); 让未来生活更加健康快乐(Happy&Healthy)。 同时,马云还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NASA计划”。在技术大会上,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已经被明确提及,智能化的产业基础和应用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同时,根据马云对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NASA”计划在将来会涵盖多种生产生活场景。 被低估了的技术实力 谈到阿里,往往会想到淘宝、天猫,会想到双十一,每年不断提升的海量成交额不断强化阿里在电子商务的领袖地位。但是,很少有人会知道,支撑淘宝、天猫度过每一次双十一大考的,是阿里背后独立研发出来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举个例子: 在2016年双十一零点开始的抢购阶段,系统交易峰值达到每秒钟17.5万笔,支付峰值达到每秒钟12万笔,当天蚂蚁金服智能客服实现智能服务量超过800万次,自助率达到97%。 研究机构Forrester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亚马逊继续领跑欧美云计算市场,中国市场则由阿里云主导市场半壁江山。与此同时,IDC发布的市场份额报告则指出,阿里云在中国公共云市场份额超过四成,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并且保持三位数的年增幅。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在各领域铺展开来,比如刚开始流行的刷脸支付,阿里的人脸识别准确率高达99.6%,入围《MIT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再比如,“千寻位置”可以达到实时厘米级、静态毫米级的定位,是全国唯一的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此同时,阿里和中科院于2015年共建“量子计算实验室”,2017年,云上量子安全加密数据传输服务正式在阿里云上对外开放。 支撑阿里在各个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是舍得用人,二是舍得花钱。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近10年。 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报告”显示,阿里以每年20.2亿美元研发支出,在中国创新榜单上位居第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纵观世界级的科技公司,虽然大多在创立之初不为人注重,但是凭着技术的不断积累都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一些老牌公司,如IBM、微软,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科技与商业模式的契合点,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些新兴公司,如谷歌,亚马逊,SpaceX,则是凭借颠覆性的创新,开辟了新的产品领域,并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更具才华的技术团队加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在互联网时代,代际鸿沟、文化鸿沟、国界鸿沟都不再重要,科技企业的产品壁垒和准入门槛将只剩下技术这一个因素。在早些时候,马云就在公开场合表示将不再依赖电子商务,电商将成为过去式,要将资源集中在“新经济”中,此次抛出NASA,就是他通过技术革新来布局“新经济”的第一步棋。 而根据科研规律,超强配置的实验室和科研队伍是技术革新的必要保证。但阿里是否有能力确保NASA的启动与运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