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在每一股浪潮之下,都会诞生一些明星企业。但这些企业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基业长青取决于他们能否超越增长的魔咒,逃离死亡周期。近20载商海搏击,阿里巴巴和腾讯虽然还难称得上是基业长青,但也在多次浪潮转换之中依旧立于巅峰,其背后培育的核心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S型曲线”的魔咒 任何企业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不管你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经历。因为企业要想永续存在,就需要有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增长是所有企业生存的土壤。正如罗振宇所讲的:创业的本质是要增长,要预期中的增长,要超过预期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S型曲线”始终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有一天会掉下来。 企业的成长一般都会呈现“S型”的趋势。一项业务刚刚推向市场,营业收入缓慢上升。等累积了足够的势能,特别是如果能够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时间窗口,营业收入就会呈现激增的状态。最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行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到来,营收增速便会逐渐变缓,乃至下降。 这一过程就像飞机的升空与降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极大地加快了这种上升与降落的速度(如下图)。
延续“S型曲线”并非易事,它需要企业具有极强的危机意识,不仅关注现有业务的发展,还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成功创新。我们暂且不讲创新的成功率极低,大多企业都缺乏这种危机意识。在原有业务还在高速成长的全盛期,它们很难对新业务孤注一掷,而此时恰恰是新业务培育的最佳时期。 懒惰是人的天性,在没有外力刺激时,人们都倾向于去做容易的事,这种情况在企业管理中非常常见。在企业还处于顺风顺水的时刻,显然拥抱原有业务相比开拓新业务来得更为容易。即便是企业进入了成熟期或衰退期,深挖原有业务的价值也相比培育新业务容易很多,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被职业经理人把持的情况下。 在管理者的这种经营意识下,企业原有业务的“S型曲线”会得到延长,但当危机出现时,很可能就会是万劫不复。 “S型曲线”是企业一生的敌人,直到它死在了某一次的对抗之中。这对个体来说可能是灾难,但从整个产业进化的角度看,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著名的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曾写道:我们难道不应该鼓励这些大型企业的灭亡吗?这样,它们就可以被那些更年轻、规模更小、限制更少,而且更具活力的公司所自然地淘汰掉。 超越“S型曲线” 没有企业会甘心走向衰亡,于是超越“S型曲线”成为企业一个永恒的命题。 一般的企业能够抓住一波好的机会,完成一个这样的“S型曲线”,之后便归于沉寂。伟大的企业则拥有一种不断使业务向前升级和迭代的能力。这样当原有的业务进入“S型曲线”的成熟或者衰退期时,新的业务便能够延续上,拉动企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如下图)。 这种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基业长青与昙花一现之间的关键差别。
阿里巴巴和腾讯是目前国内市值最高,也是风头最为强劲的两大互联网巨头,它们的发展历程犹如上图所示,一路走来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S型曲线”,不断逃离着死亡周期。 2005年,阿里巴巴B2B电商平台筹备上市前夕,atv,马云曾经这样评价旗下业务: “大哥阿里巴巴是个泥腿子,弟弟妹妹们上学要靠他来供,淘宝是个妹妹,性格活泼,可以拿着大哥的钱买花裙子,将来是要念复旦的,老三支付宝才上小学,但最有志气,大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供他上美国的哈佛。” 当时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尚处在全盛时期,但马云已经为企业未来10年增长的驱动因素埋下了种子。时至今日,在大哥的呵护下,老二淘宝、老三支付宝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复旦和哈佛已然是囊中之物,整个阿里家族也俨然成为名门望族。 今天,虽然老大已经是明日黄花,但是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业务,以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却还都是正当年。但是为了启动下一个“S型曲线”,今天被阿里巴巴频繁提及的早已是新零售、大数据、云计算等。这是被阿里巴巴寄予厚望的,未来10年的增长驱动因素。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