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节课”(ID:sanjieke),作者:黄有璨,36氪经授权发布。 文 | 黄有璨 在互联网圈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产品要懂运营,好运营也要懂产品。 印象中,几乎超过90%以上的产品和运营大牛们都提到过这句话。 然而,对于很多工作经验一两年的产品和运营小朋友们而言,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可能是一脸懵逼的——运营要懂产品,具体是要怎么个懂法?要有多懂?懂了能解决什么问题或创造什么价值? 同一个问题换到PM身上,也是同理。 所以今天这篇,我们想要稍花一点篇幅来聊下这么个问题:既然人人都说好运营需要“懂产品”,那到底需要怎么个懂法?以及,理解了哪些跟产品有关的信息之后,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具体明确的帮助? 我试着总结了下,这里应该可以分成4个方面来聊,我来一个个讲。 第一,运营理解了产品经理的科学工作方法和流程后,甚至部分掌握了一些产品经理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后,可能会降低你的无脑吐槽或提出无脑需求的比例。 参加过三节课课程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对于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而言,“用户、需求、场景”永远是其在进行产品设计和需求分析时必不可少的3要素,简单来说,我们必须对于某个需求背后的具体场景和具体使用对象有非常清晰的捕捉,才能判断这个需求是否靠谱,是否切实存在,否则,这个需求很可能是在YY。 举个例子,三节课的在线教室作业区中有人提出说想要上线一个“搜索”功能,我们试比对一下如下两种思考和表达—— A:这一般的社区论坛都有搜索功能,我们肯定也得有啊,没有这个功能太不方便了。反正这个必须要做! B:我们来看一下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搜索”这个需求:比如我们现在开了一个500人的班级,在这个在线班级的作业区中,假如有200人提交了作业,助教也完成了对于作业的批改之后,这时作业区内就存在了海量的信息,可能会长达20页,并且这个时候助教或班主任还会经常到班级群内告诉大家每周哪些同学的作业是很优秀的大家可以去观摩,于是这个时候对于想要前去观摩的同学们就产生了一种“想把那些优秀同学们的作业找出来”的需求。 如果这样的事情在为期8周的课程中每周都存在,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做的需求。 对比如上A和B的两种思考表达,开奖,是不是感觉B的表达更靠谱? 不仅如此,在“用户、需求、场景”的基本逻辑下,还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判断,这个需求值不值得做,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要是针对B的这个“其他用户想看优秀作业”的需求,我们是否有可能专门设置一个“优秀作业区”,让助教对于作业可以打“优秀”标签,然后被标注“优秀”的作业会自动进入到这个优秀作业区就好了? 遗憾的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类相对理性成熟的“产品型思考”,在绝大多数2岁以内的运营身上并不存在。 第二,身为一名运营,假使你能够时刻拥有一种“寻找合理高效的产品机制来为运营服务”的思考,这种思考会带给你更大的可能和便利。 我们都知道,很多运营同学在做的事情都是一种类似于“依靠个人的人肉时间投入来辅助产品运转式”的工作,典型比如审核、打标签、人肉发各种优惠券、做活动啥啥啥的,但如果你长时间做的都是这一类工作,无疑是没有前途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运营做到了一个阶段后,一定需要时刻拥有某种产品层面的思考,才会拥有更大的可能,即:面向我当前存在的具体运营需求,如何可以借由一些产品机制的变化来帮我更好更有效的实现之? 这里我举个最近看到的例子吧。试想一下,假如你是知乎Live的运营负责人,当前面临的具体需求是要拉升知乎Live的整体用户报名数,你可能会怎么做? 我猜有人可能会说要做活动大促,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做更多站内站外的推广和曝光,等等。 然而,知乎是怎么做的呢? 知乎的做法远比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更为轻巧,简单说,他们上线了一个“Live主讲者可以直接给其他人赠票”的功能。 这个功能的使用,是Live主可以在自己的Live页面下点选“送票”按钮,然后选择要赠送的对象,于是,对方就会收到一条私信。比如知乎大V刘飞给我赠送了一场他的Live,我收到的私信就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