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一个半月,当初轰轰烈烈的小程序冷了。 在当初被炸翻了的朋友圈,如今很少见到讨论它的内容。原本不少在开发小程序的团队,默默地终止了行动。1月9日发布当天就拉起的各行业讨论群,也渐趋平静。 今日头条走了又回来。1月15日,今日头条停止了小程序服务,但之后,又宣布正式回归。 罗辑思维的“得到”走了就不来了。2月7日,罗辑思维率先公布放弃了小程序。罗振宇说:“我们决定不做了。” 创业家不久前在微博上做了个小调查——“晒出你的小程序”。结果蛮有趣的。 多数是常用娱乐和出行、餐饮APP集合: 还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评论: 于是,今天我们也处处可见“小程序失败征兆已显”的论调。 屌丝的成功,天才的失败,统统都是话题。让吃瓜群众都被吊起胃口的是——难道,我们这次都有幸围观了张小龙产品神话的一次幻灭? 天才当然也会失手。但关于小程序,atv,也许,我们还言之过早。 小程序适合谁来做? 小程序去年1月高调被提上日程。这也是张小龙第一次在一年前把一个产品拿出来推介。1年之后,今年的1月9日,小程序正式上线。 到现在归于平静,满打满算,不过1个半月的时间。 小程序为什么留不住人?因为它确实很“小”。 它只是APP的一个高频场景的截取,不足以将用户的时间长期占用;它没有推荐的入口,没有好的搜索体验,没有应用市场,分享和传播的效果有限;它拒绝承载广告,没有更多的变现方式,开发者搞到最后,除了让用户卸载自己原有的APP外似乎没有什么用处。 张小龙说:“我想要用户‘用完即走’。 各种在线APP开发者的内心是崩溃的:那我要它来做甚? 于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此诞生:小程序的定位是什么?它为何而生? 张小龙在演讲中清楚描述了他想象中小程序应用的典型场景:购买汽车票的时候扫码购票,无需在售票窗口排队;等公交时扫码启动程序查询下一辆车到达的时间。 “服务线上化”是张小龙想通过小程序实现的事情。当微信连接了人,连接了支付场景之后,现在,它想连接起线下服务。 换句话说,微信开发小程序,借助了自身的社交优势,但是却是一款放弃了自身流量优势的产品。从它的各项功能可以看出,走流量思维,希望在流量上分一杯羹的APP开发者们,注定是要失望的了。 小程序主打的,是要把线下的B端商家引导进微信自己的生态圈里。这个扫码应用小程序的过程,是商家把自己的线下流量导入到线上的过程,而不是我们已经习惯的走流量红利、低价获客的思路。 微信愿意去创新和尝试这样的产品,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微信支付的普及率在不断提升,但B端始终是腾讯的短板。在和线下B端商家的沟通上,以及对商业场景的扩充上,腾讯有着强烈的需求。抛开支付而言商业场景,微信上充斥的是微商,而阿里却有大量中小商家支撑了半壁江山。 一旦小程序兴起,腾讯将以免费的模式,大量的、尽可能广泛的线下生活、消费和服务场景纳入掌中。每一个商户、每一个创业者,都将是它的免费推广者。 所以,当今日头条和罗辑思维走走来来时,小程序强烈激发的,反而是阿里的想象。阿里拥有的中小商家资源是它的强项,小程序放弃的社交和流量优势正中它的下怀,把线下商家导入线上场景,把已经被流量红利和补贴消失搞的焦头烂额的O2O们引导成一个闭环,听起来还真是不错。小程序发布后,支付宝类似小程序的产品也受到了推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比起腾讯来,阿里欠缺的社交和技术基因仍然是制约它的一大因素。支付宝缺乏打造开放平台的经验和基础;在扫码习惯上,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仍在不断提高并露出了赶超支付宝的趋势,也在侵占它的优势地位;而用户日常打开微信的行为也早已形成了习惯。 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大家都不能给门店提供流量,那么商户为什么要给你设计二维码产品呢? 小程序现在这样是失败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