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制造设备的制造企业,若把生产设施的实时精度调控、协同管理的处理,都交由外部的公有云,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响应能力,显然都不如放在本地的私有云上更让人放心。 基于前沿(边缘)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多,如果再绕道于外部公有云,将事半功倍。(图片来源:a16z.com) 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举这些例子,并非是说公有云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融合,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但是,时代的进步也让IT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更靠近前端的私有云,将在新阶段里被赋予新的使命与含义,公有云的职责也将会发生改变。 云计算发展的"中庸之道" 在前面我提到了,相对于公有云的理念,IT平台将重新回归到"分散化"的状态,由底层至顶层可分为三个层级——组件、系统和机构。 其中,组件就相当于Edge Computing的前沿(边缘)设备,系统就是针对某一场景的一组设备与方案的集成(主要由IoT网关来协同),而机构就相当于现有概念的私有云,是前两者的顶层容器。 从某种角度上讲,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很多概念是互通的(如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动态交付),关键的区别在于限定的地理范围与使用对象。而从应用本身来看,主要差异在于私有云提供了更灵活的场景化可定制能力、拥有更高的安全性与次实时的更快本地响应速度,能更好的与相关场景下的Edge Computing配合;公有云则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标准化的基础IT能力。 这些关键的差异,也决定了两者的运营、业务与商业模式的差异。 但不管怎样,用户都将忠于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云,来应对"分散化"时代的到来。 而这种选择,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会是混合型的——以私有云更好的满足本地业务响应能力与定制化、安全需求,借助公有云的规模化与低成本来获得通用IT能力的补充,比如常规应用容量与非敏感数据存储空间的动态扩展、以及针对业务逻辑优化的机器学习等等。 因此,我始终认为,走"中庸路线"的混合云模式,将是最终的形态,它无论在何时,都可以在中心化与分散化的两极中找到最优的平衡。 至于具体的平衡点在哪里,则仍然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本身——90年代,奔腾处理器只有300万个晶体管,而如今的手机处理器则拥有30多亿个晶体管;90年代初几百MB的硬盘已经是PC的顶级配置,如今手机的存储空间已经达到256GB;90年代的56Kb的拨号上网速度就已经上人惊喜不已,如今的4G手机都能享受几Mb/s的下载速度; 在成本方面,谷歌第一代无人驾驶汽车所使用的雷达模块价格达75000美元,而现在已经降至不到500美元……毋庸置疑,这样强烈的反差也终会在Edge Computing时代出现,也将让IT平台的重点在"中心化"与"分散化"间漂移。 我坚信,永远不会出现单极的状态,而新华三的使命与目标也就在于,以私有云为基点,以混合云为方向,时刻找准最佳云平衡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配合自身优秀的大数据(提升管理与商业智能)、大互联(包括IoT在内的全连接)与大安全(端到端的全局监测与防护)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领先的新IT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