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专业、更聚焦、付费导向更明显,MOOC 其实还没降温。 文 | 郭雨萌 在上一篇《学校不再做证书认证,MOOC 的注册率就这么下降了》中,36 氪曾经介绍过哈佛大学和 MIT 联合发起的一次调查:随着美国一些大学对 MOOC 学分认证的取消,MOOC 产品的注册率在 2016 年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是作为一款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很多关注的产品, MOOC 一直都在倒逼自己成长,探索更多样的商业模式。 网易公开课是国内第一批“吃 MOOC 螃蟹的产品”,也有一种说法,说网易公开课一直是丁磊的心愿。因为获得了很多世界顶尖大学的支持,公开课用轻量、免费的方式圈住了一大批在线教育用户。而比公开课晚两年出现的网易云课堂,atv,成为网易教育系里的又一款重量级产品。知米英语的创始人陈能干(也是网易云课堂的发起人之一)曾经在知乎上这样回答了二者的区别: 网易内部一直在讨论如何利用前者给云课堂建立优势,使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好的整体。而且由于受到语言、课程资源获取、版权等因素的限制,公开课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平台,不可能给中国的教育带来足够的影响,并且它的模式决定了它只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播平台。 而云课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大众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平台。在课程上以中文为主,课程偏向职业化教育,并且课程视频结合图文、测试、实践、分享、问答、学习计划等功能,构造一个高效的的学习环境。 成立 4 年后,网易教育事业部的总经理蒋忠波介绍,网易云课堂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比如从免费到付费,从单品课程到平台模式.......虽然和公开课有很大定位上的差别,但是过程中云课堂也融入了前者的学习方式,再加上作业、讨论等功能,云课堂希望用户能学会某项技能,从产略策略上看也更加注重传播性。 熟悉在线教育 2016 的人都知道,这一年各大教育直播兴起,腾讯课堂、淘宝同学、CCtalk、有道精品课这样平台都在做一件事:抢占名师、守住入口。尤其是对教育这样相对非高频、非刚需的领域来说,流量可能是一切业务的原动力。大的层面来说,教育产品一般有两个流量来源(在除去 SEM 的情况下):优质且稀缺的内容、其它产品或者第三方导流。比如 CCtalk 和有道精品课,这两款产品的用户“漏斗型”分布很明显,因为大的流量池都来自工具(比如开心词场和有道词典),用户从上游导流后,平台会引导用户做相应的付费转化。 但是网易云课堂却和腾讯课堂、淘宝同学的逻辑比较相似,因为背靠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公司体系,域内流量可以得到充分消化。蒋忠波告诉 36 氪,网易系的很多兄弟产品都会给云课堂导流,比如 163 的首页、网易新闻客户端、LOFTER、网易云音乐等等,而且“这些产品的导流作用都很不错。”蒋忠波介绍。而关于域外流量,他表示必要的时候也不会排除做 SEM,另外也会和一些机构合作,以及运营一些社交媒体。 但核心问题仍在于,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任和品牌,不能太强调直接的付费转化,还要看具体的数据情况。在蒋忠波看来,一个健康的转化过程应该至少经过了两次“漏斗式”的过滤,让用户真正知道到他们的兴趣点。 比如 2012 年刚上线时,网易云课堂提供的基本都是免费课程,经过 13、14 年时用户对内容付费习惯的养成,现在已经有一半课程开始付费。蒋忠波总结说,这和一开始平台上的“内容零散”有很大关系。因为团队擅长的内容有限,一开始大都选择了和机构进行合作,这就导致了内容的整体规划差一些。
HarvardX-MITx 的知识网络 但是他认为,内容分散不全是由合作方式决定的。比如以前内容稀缺,有的课程本身就不够体系化,加上内容的生产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最终导致了平台对内容的掌控不够。但是现在内容的制作成本已经降低,网易云课堂也开始自己录制课程(比如尝试做微专业),再把可行的方式推广到其它机构中去。目前网易云课堂有 1500 多家合作机构,合作前会从技术、内容、口碑、课程设计等不同维度考量机构。 网易教育事业部战略总监孙志岗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这个问题:“因为大脑最好的记忆方式是网状的,这就要求内容体系化,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对网易云课堂来说,第一个体系化的课程是和哈工大等高校合作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蒋忠波介绍,这一课程把高校课堂还原到了线上,而且都是以 MOOC 的形式来做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