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什么是无框界面 纵使几大设计风格已形成寡头垄断(如苹果的圆角玻璃、谷歌的层级、微软的方块…),但界面设计的进化历程才刚刚开始。 我曾在之前的《[译文] 去形式化——移动设计新趋势化》写过关于去形式化的话题。在这个新趋势中,界面上的内容越来越重要,相对的,一切与内容无关的都被大大削减。 去形式化是一张非常模糊的全景图,在演化中一些新的设计风格逐渐清晰起来,例如——无框界面。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今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站和应用,尤其是那些注重设计的,都有这样的趋势。曾经用来划分区域的边框和边线逐渐消失,然而在干净的界面上,通过距离分割,各区域的差别依旧清晰可辨。
去形式样例 那么卡片化呢? 如果你的设计思维还停留在卡片话,那就落伍了,因为无框界面的趋势下,卡片的概念被淡化。卡片与否有何重要?反正用户甚至不会察觉,atv,他们只关心自己来这里的最终目的,界面对他们来说只是搜寻信息的手段之一罢了(如果有很好的搜索功能可用的话,说不定根本不用扫一眼界面)。 没错,卡片化的由来有它的合理性。几年前大家注意到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不可预期,设计师急需一种设计手段,来让设计出的界面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卡片刚好能够解决这一点,因为它将内容封装成固定的小区块,像水一样,可以放在任何比自己大的容器中。不但如此,卡片式界面还可以根据需要岁时删减卡片,以此灵活控制界面上的内容种类和数量。由此响应式界面的大环境下,卡片化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 其实无框界面与卡片化并不真正相冲,将内容分装成小区块的概念依旧还在,只是此时卡片已经完全透明,不需要看到卡片的样子了。 无框的优势? 用文字来讨论太过抽象,所以我用无框的概念优化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有框界面。不要问我是哪个网站,哈哈~(我这个修改主要只是将框去掉而已,atv直播,然后为了配合无框风格对细节做了一些修改,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比同一个界面在有框和无框两种情况下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上面的是原版界面,下面的是我修改的无框版 掌控注意力 看上图的原版界面时,第一眼很有可能看到的是卡片中的边线,而不是内容。这是因为白色卡片和灰色背景的对比非常明显,而尺寸又很大,所以非常吸引注意力。而卡片中的内容,因为在卡片中挤作一团,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看上图中的无框版界面时,因为没有边线,只有内容,所以用户第一眼的注意力肯定是在内容上。 用户之于界面,最宝贵的莫过于注意力。因为一个产品想要提供给用户的功能是越多越好,但是用户的注意力始终只有那么一丁点。所以,掌控用户的注意力是设计师的关键使命。如果界面上摆放了过多色彩显明、吸引注意力的“装饰”,用户看到内容的几率变下降了。当然,即便有边框,还是能够通过对边框的特殊设计来控制用户的注意力不分散,但是边框越多,难度就越大。 减少设计束缚 设计是连贯、统一的。一旦一个区域有了边框,其它很多地方都要加上边框与之呼应。边框一多,束缚也多。因为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不论一项要在界面上加一点什么别的东西,都要思考一下,是否需要加上边框,如果边框还分好几类,那么这时还要判断一下此处的内容适合使用哪类边框。这样设计师不自觉地给自己加了越来越多的束缚,而这些束缚,用户其实根本不care。 增加界面利用率 所有的边框,可以不要边线,但是至少得要有两个边距,即内边距和外边距,这样才能保证视觉效果的舒适性。然而如果去掉边框,用距离分割内容区块,那么两个内容区块之间就只需要一个间距就好了。就算为了区分要拉大这个间距,也通常不会超过有边框情况下内外边距之和。 这样算来,无框界面的界面利用率会更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摆放更多的内容。 提升设计效率 前面提过的减少设计束缚,可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思考效率的提升。除了思考之外,无框界面对画图效率的提升更加明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