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工作都有近期和远期。近期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很认同李飞飞讲的,和深度学习有关。机器学习和以前的专家系统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专家系统是用软件把人的知识写到系统里。机器学习输入的是算法+知识,输出的是程序,用这个程序来做你要做的应用。 大多数人在算法上做,而我和李飞飞则觉得应该发展知识。知识就相当于上学时候的教科书。总要有人写教科书。如果没有人写教科书的话,学习方法再好,老师再好,你学的是一年级的教科书,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博士。所以我觉得很多领域都需要有人写教科书。
这个领域里有些人的目标不是产生巨大的贡献和影响力。有人想要的是写很多文章,这样可以拿到很多资金。有做算法的研究室通过发表文章,也可能拿到很多科研基金。而我和李飞飞的合作项目做的时候没有资金——申请的时候被拒绝了。 我们申请两次都被拒绝了。也就是说,做很多有颠覆性的事情是很多人不认同的,但是我觉得近期内人工智能要想发展,必须得有足够的人来做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也就是写这些教科书。 长远来看,我认同两位的意见,对人的大脑,人的智力是怎么工作的,要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才会帮助整个 AI 向前走。 沈向洋:先定个小目标,用人工智能治愈脑疾病 我很赞同张老师说的,现在是人工智能的秋天。从工业界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的应用上,毫无疑问,接下来三到五年,会看到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秋天过了,冬天我们要做什么呢?
可以做的东西其实有很多,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点。 第一点,我和张老师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张老师觉得数据、算法和计算资源是永远取之不尽的。我觉得数据很多、算法互通,确实是取之不尽的。但是在计算能力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几十年下来的摩尔定律,让我们把人工智能做到了今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飞速增长的五十年。但是工业界基本同意,计算能力会慢慢降下来。这也是大家为什么都在非常认真地去做量子计算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量子计算可能还要十年、十五年才能看到突破。今天我们 AI 向前走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计算能力的瓶颈。 第二点,我们要考虑为什么做AI。是不是计算能力的增强,就一定会产生智能。从人脑的结构来看,我们应该定一个小目标:希望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上,解决几个了不起的问题。我自己想要解决三个和人脑息息相关的疾病:儿童自闭症、中年忧郁症、老年痴呆症。 人工智能如果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将会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张钹:计算机的空间结构极其简单,大脑的空间结构极其复杂 我对沈向洋说的,有关计算能力的方面想做一下补充。 同样的一个题目,在我们脑袋里解决一点不费劲,为什么在计算机里面就要这么多的计算资源来处理?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拼命加快计算机。 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过去走的这条路,迫使我们必须加快计算力。我的观点是,我们过去做的计算机,atv,从空间结构来讲是最简单的冯·诺依曼结构。而大脑的空间结构是最复杂的,是一个网络。你想用一个空间结构最简单的东西去做空间结构复杂的工作,它花去的代价就是计算时间的增加。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过去我们使用大量的计算时间来换取同样的结果,现在能不能改变思路,把计算机做一下改变?例如 IBM 公司正在做的,让神经网络的复杂度提高,换来能耗和时间的降低。 因此我们的研究还是得立足于计算机的现状上进行改进。这是我的补充。 你也许还想看: 洪小文: 直到AI可以自己编程 它才有资格跟 “路人甲” 比智能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微软小冰进驻微软研究院微信啦!快去主页和她聊聊天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