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在2016年从问答社区成功转向知识平台,连接着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还有围绕知识的合作伙伴。翻译一下就是,知乎不再只是做基于SNS的问答社区,而是有多样化的满足知识生产与消费的产品进而形成平台,如Live、值乎、知乎专栏、机构账号等等,平台与社区最大的不同无非在于突破“人与人的连接”,实现更多元的供需连接,知乎2016年做到了。 2017年,周源在内部信中为知乎提出了三个目标。 1、为广泛知识消费者开拓新场景。 问答只是知识分享的场景之一,除了问答,专栏、Live、值乎、日报也是知识分享的场景,知乎已覆盖。然而,知识场景还有许多。知识涵义十分广泛:“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道为什么”的理论,“知道怎么做”的技能技巧诀窍,“知道找谁”的人际关系,均属于知识的范畴。维基百科、百度文库、百度知道、百度搜索、网易公开课、YY教育、TED、可汗学院、coursera等产品,均是知识经济玩家,这意味着,百科、教育这些场景依然是知乎的范畴,知乎会有更多的产品内容形态。 2、实现规模化的广告营收能力。 过去知乎在变现上很保守,偶尔有个广告,还有出书,2016年算是元年,上线了自动化的广告产品,更重要的是在付费知识上有里程碑进展。2017年知乎会更强调广告变现,希望实现规模化营收。作为与今日头条、微博对标的内容平台,知乎是注意力黑洞,而注意力最直接的变现模式是广告。周源对于广告的看法特别,其认为“广告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内容”。张小龙可通过“朋友圈广告”这种新型广告模式来博得广告主与用户的双边喝彩,知乎的答案会是什么? 3、知识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 中国年轻人为数字内容付费意愿愈发强烈,不只是知识领域,电影、音乐、图书、App都有类似趋势,苹果 2016年大中华区整体营收下滑17%,App Store收入却上升了90%,手机没有内容好卖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16年知识经济卷土重来,知识付费、知识共享…认知盈余的理论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周源不认同知乎在抓付费内容的风口,但2016年知乎在知识市场化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知乎Live”自2016年5月14日推出至今已举办超过1500场,737位主讲人平均时薪达10980元,单场知乎Live收入最高达到19万元。周源说要在2017年让“知识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在我看来更多是要激发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运营、技术等手段,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2012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知乎是什么?”,周源的回答是:“知乎就是一个由每个人知识、经验和见解组成的 P2P 网络。”,这已有共享经济的雏形,现在看来知乎还没背离初心。 知乎的星辰大海又在何方? 知乎的未来在哪里?不妨从人们对“知乎的潜在对手是谁”的讨论这个角度来看。 有人说,知乎是百度的对手,百度现在市值是600亿美元,是知乎的60倍。知乎与百度的竞争关系不只是因为它一定程度取代了知道(百度上线了百度派等产品反击),更重要的是,知乎已是一个垂直搜索,“知乎一下,你就知道”,之后它可能会做百科甚至贴吧,与搜狗合作则可强化搜索。 有人说,知乎是今日头条的对手,今日头条的估值是110亿美元,是知乎的11倍。知乎会是一个内容平台,问答是知识的场景,而知识是内容的一种。知乎之后可从知识进入到更多内容范畴,用时髦的话说是“泛知识领域”。内容产业是2016年互联网的主流故事,腾讯投资知乎正是因为内容战略;阿里巴巴给到马云的爱将俞永福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在大文娱上发力;百度在2016年启动内容战略上线百家号;搜狐、网易们不断架构调整迎接内容潮,知乎从知识平台到内容平台水到渠成。 还有人说,知乎是网易公开课、YY们的对手,知乎会从知识分享平台进化到在线教育平台,今天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见解经验和知识,明天就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技能,后天就会有老师到知乎上课。总之,教育是知识传授的最高阶形态和最有效方式,知乎最终入局在线教育服务,是必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