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腊八,现在的人们除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外,一般很难想到别的风俗了。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的腊八甚至都很难算是个节日,连“吃饺子还是吃面”的争论都没有它的份儿。 然而,这个今天看来十分缺少存在感的传统节日,出身却十分显赫——它可是由古代两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合流演变而来的。
除了煮粥, 腊八里还有什么名堂? “臘”、“腊”、“蠟”、“蜡”, 它们都是啥关系? 在语文考卷上,不少吃货可能都写过“味同嚼腊”这样的错别字,在拼音输入法广泛使用的今天,这样的混淆似乎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了。然而,在讨论腊八节时,理清“臘”、“腊”、“蠟”和“蜡”这四个字的关系却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来说,“臘”和“腊”、“蠟”和“蜡”基本上就是同一个字的繁简对照版而已。但是在古代,它们却本是区别很大的四个字。 “腊”读[xī],本来指干肉,也是个副词,指(负面的)极端。“蠟”读[là],指的是一些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也就是“蜡烛”的那个“蜡”,“蜡梅”的“蜡”取的也是这个字。这两个字和本文内容关系不大,而“臘”[là]和“蜡”[zhà]才是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主角,它们本来分别是一种祭祀的名称。
蜡梅,不是腊梅哦。图片来自:Luigi Strano 简化字方案将“臘”简化成了“腊”,“蠟”简化为“蜡”,把两个高频字合并到两个超低频字上面。这样的处理对日常生活固然便利,但却让本文的表述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此处我们需要事先进行一点说明:本文在本小节以外出现的所有的“腊”,指的其实都是“臘”的简化字。 “腊”:祭祀祖先神灵 的年末祭典 “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关于腊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莫过很多人学过的《左传·僖公五年传》上那段“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的古文了。这段古文是“唇亡齿寒”、“假虞灭虢”、“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等重要成语的来源。 在这段文章中,宫之奇在进谏虞公不要对晋国军队开放边境通行权无果以后,做出了虞国要完的预测:“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大意是虞国不会再有祭祖的机会了,晋国这次出兵就会灭亡虞国,不需要再打车出来跑一趟了。 “腊”的祭祀对象是祖先和神灵。《礼记·月令第六》记载在“孟冬之月”时,“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直播,劳农以休息之。”“五祀”是五种神灵,东汉著名学者郑玄认为分别是“门”、“户”(这两种都是门神)、“中霤[liù]”(一般认为就是总被孙大圣欺负的那个土地老儿,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则认为同社神)、灶(年年被往嘴里硬塞高热量奇难吃食品糖瓜,还会给人家说好话的灶王爷,后来对灶神的祭祀单独分离了出去)、行五种家神。 连天子也会参加的祭祖、祭神活动,在祖先崇拜情结严重的古人那里无疑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玉烛宝典》引著名的女性极端男权主义者班昭的话说:“腊,一岁之大祀”。 腊祭的具体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而同时, 正赶上庆贺丰收的“蜡”日 而在举行腊祭的腊月里,庆祝农业丰收的“蜡”祭也在火热进行中。“蜡”主要祭祀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它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带有“报恩”的性质。 在先秦时期,这同样也是一个会由天子亲自参与的重要祭祀活动。《礼记·效特牲第十一》对蜡祭有一段详细的介绍: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atv,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