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谷歌免费或者接近免费提供无人驾驶系统,猜想很多汽车商将加入进来,一则自身开发所有无人驾驶技术周期长见效慢;再则闭门造车也许会陷入与其它无人驾驶车辆的互联互通问题;最后如果谷歌追求的是广告变现,与车厂现有的利益并不冲突。 关于汽车制造商的网络选择问题:(1)完全建立自有网络可能会面临成本高、资金回笼慢且网络隔离等问题;(2)加入其他网络又怕遭遇网络控制话语权的问题。因此对于车厂来说,最好的情况还是:消费者们继续直接购买车辆;同时有多家网络并存,这样可以增加自身的议价权(不管是自身汽车接入,还是授权或出售车辆给网络平台)。 优步 - 控制网络为主,自主造车为辅 优步是目前打车出行领域的领跑者,它也展示出了放手一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态度去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但是,如果谷歌一旦开放其无人驾驶技术,并且不直接涉足出行网络的建设,优步应该会将重心重新放到无人车网络的建设中来,比如谋求让所有的汽车商加入到其平台中来。 但是,市场瞬息万变,Uber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策略不明确的谷歌来决定,所以其短期内还是会在无人车技术方面加大投入。 Uber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目前的出行网络市场份额和先行者优势,以及相应所积累的大量用户出行数据。优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全球化布局以及深入到无人驾驶的各个环节;但是这似乎也是其弱势:战线过长,其是否能持续保持先行者优势值得关注。 Lyft -专注发展网络,择机而动 Lyft目前所展现的最大特色就是其专注于完善自身网络建设。Lyft的无人车策略目前是携手通用汽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Lyft提供网络,通用负责制造无人车)。这种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目前在市场上就此一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Lyft应该会试着谋求超越单个汽车厂商的平台之路,那样的话才能最大化其平台优势;而通用也许不会轻易让自己陷入话语权减少的尴尬,所以今年夏天传言通用想全资收购Lyft但至今未果。市场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谷歌真能开放其无人车软件系统,对于Lyft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战略押注胜利,因为它目前未直接涉足的领域将变的免费可得,而Uber或许又将面临一次无人车技术上的战略收缩。 滴滴 - 立足中国,扬帆出海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以后,基本确立了其中国市场的准垄断地位。但是不曾想到,政府方面突然收紧政策,倒逼滴滴加速扬帆出海,据传2017年滴滴将直接进入至少一家海外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由于中国司机劳动力成本相对于西方国家低不少,所以相对而言其转型为全无人驾驶平台的动力没有它的海外同行高。但是,滴滴在无人车方面也是动作不断,加速建立硅谷研发中心,与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创立的驭势科技据传也是各种眉来眼去,收购后者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同其它出行公司一样,如何保持并强化其出行网络的领先地位,将是滴滴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其在无人车方面的相对沉寂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好像滴滴是一家一旦确立目标就会快速行动的公司。 百度 - 技术先行,中国优势 百度,同另一家搜索巨头谷歌的相似性真的是很大: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巨无霸,都对无人车技术相对其它玩家投入更早更多(目前为止)。建立硅谷无人驾驶研究中心(超百人顶级团队),投资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乌镇无人驾驶基地。 百度赢得无人驾驶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很可能跟其赢得中国搜索市场的道理是相通的:在中国,政府引导优势更明显,而且中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工业制造4.0的大背景下推广新的技术方面很可能会行动更迅速更彻底。 关于百度无人车如何变现:笔者猜测应该会跟谷歌模式非常非常接近。 特斯拉 - 生态闭环,马布斯还是马克思? 特斯拉是目前为止明确表示要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一把抓的公司。笔者真心佩服马斯克的远见卓识以及执行力(床头摆着一部马斯克的传记)。 但是这一次它会是成为下一个“马布斯”(成功构建并壮大生态闭环)?还是“马克思”(自己的美好理念在主场无法成为现实)?我的答案是:我更看好马斯克将人类带上火星的那一天会到来。 收笔在即,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无人驾驶的2017新篇章。 本期密探:Shenghu Yang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