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当学生时写的第一篇人物传记,定稿后我立刻知道自己能写,到现在仍然引以为傲。特别是,因为它我结识了不少好朋友。戴森是个很可爱的人,他鼓励人不走寻常路。他文笔很好,尤其喜欢对比的手法,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我这篇文章,有意无意在拿他与杨振宁先生做比较,直播,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源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在某些方面是有一拼的。杨先生告诉我,他自认为数学能力不如戴森。戴森在某些场合也承认,自己缺乏物理直觉。他们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十几年的同事。遗憾的是,我这里没有他们的合影。 本文初稿曾以《弗里曼·戴森:科学家与作家的一生》为题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第3期,也曾作为附录重印于戴森的中译本著作《一面多彩的镜子》(肖明波、杨光松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后来又刊登于香港《数学文化》2015年第3期和台湾《数理人文》2016年第9期。感谢一些热心读者和朋友(包括戴森本人根据英文版)的反馈,初稿中的某些错误现在得到了更正。 注释 [1] Dyson 1979.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New York: Harper & Row. [2] 杨振宁 1991,“Father and I”,收入C. N. Yang 2013. 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 World Scientific. 有中译文《父亲和我》,收入杨振宁《曙光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 [3] 即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杨武之,1896-1973,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代数与数论专家迪克森(L. E. Dickson)指导下获博士学位,是在中国传播近代数学的先驱。 [4] F. Dyson 1992. From Eros to Gaia.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5] M. Cook 2005. Faces of Science. New York, London: Norton and Company. [6] 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相当于自然科学院的院士(人文科学的学者则可以当选为科学院的成员)。 [7] H. S. M. Coxeter, M. S. Longuet-Higgins and J. C. P. Miller, Uniform Polyhedra,Philos. Trans. R. Soc. Lond. A 246 (1954), 401-450. [8] 杨振宁教授曾在给童元方教授的一封信里曾讲到赖特希尔的故事,见陈之藩《万古云霄》(北京:中华书局. 2014):他身体强健,而且喜欢做常人不能做的活动。曾经绕英伦海峡中一个小岛一气游泳一周,前后要十个小时。而且1. 曾这样游过七次;2. 每次都独自游,不要有汽船跟随;3. 不穿橡皮衣;4. 第八次周游时去世!有人说他去世时自己知道已患癌症。…… [9] E.T.Bell 1937, Men of Mathematics. 有两个中译本:《数学精英》(在200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再版中更名为《数学大师》),徐源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大数学家》. 井竹君等译. 台北: 九章出版社. 1998. [10] 有中译本. 张明尧、张凡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11] M. Cook 2005. [12] 戴森 1982.《宇宙波澜》. 陈式苏等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3] G. H. Hardy,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这本书有三个中译本:有两本译作《一个数学家的辩白》,分别是:王希勇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李文林、戴宗铎、高嵘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另一本译作《一个数学家的自白》,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4] 关于哈代,可参考以下文献:斯诺(C. P. Snow)为《一个数学家的辩白》所写的序,中译文可见王希勇的译本;胡作玄,《哈代:不仅仅是数学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4期,atv,62-72. [15] D. Pedoe, “In Love with Geometry” , College Mathematics Journal, Vol. 29, No. 3 (May, 1998), pp. 170-188. 延伸阅读 ① ②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