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技术型创业公司的最主要源头之一,其实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扶植校园创业。目前来看,大学的努力还是富有成效的,很多顶尖院校甚至成立了专门的风投基金。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在过去几年都纷纷成立了投资基金来支持学生创业。拿北卡大学为例,全校的风投基金规模约为2.5亿美元,应该是现在全美最大的高校风投基金。 除此以外,MIT等顶尖院校已经普及了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师生们在最开始就要赋予自身除了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任务”:商业视野。院方也希望借助这一手段拉近师生与市场的距离。 总之,技术在向市场转移的过程中,资本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资本天生是逐利的,而某些领域的新兴技术商业化又是漫长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从0到1,两者的矛盾天然存在。或许只有将商业逻辑融入科学研究之中,才能够解决深科技领域技术早期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深科技早期商业化的不确定,资本会如何考量? 在某些深科技领域,DT君已经看到国外高校和技术研究机构在寻求技术商业化上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对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拥抱和引入资本是推动某些深科技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 然而,并非只有他们意识到在技术早期阶段吸引投资所面临的困惑,如果站在投资人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情况又是怎样的? 风险较高、难以清晰看到短期内的商业应用、投资预期较长等等问题,都是投资机构在涉足深科技领域投资时最切实的考虑。谷懿在访谈中直言不讳,他们的确会考虑何时是介入某项深科技项目投资的最好时期,可能并不会选择在某项技术最开始的阶段介入,比如当该技术已经呈现出比较广阔的用户基数和市场增长空间时,他们会果断、迅速的投资。 对于谷懿来说,“四到五年是她能接受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周期”,面对深科技领域的快速进展和迭代,他们在判断技术投资周期时会尽量缩短至四到五年。 在深科技领域投资上,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确会考虑到技术投资周期的问题。作为国内一家新锐投资机构,天鹰资本在投资诸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时,通常会有一个投资期限的考虑。天鹰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张伟哲表示:“三到五年基本上是我们在投资技术领域时一个期限的考虑。” 他同样提到,在碰到新技术投资项目时,他们并不会盲目跟风,而是谨慎观望,“如果某项技术还不具备明确的未来应用场景,商业化应用不明显,我们暂时不考虑投资。” 投资人对于投资周期的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深科技领域早期投资的不确定因素,而另一方面可能也会受限于投资基金本身的性质。张伟哲说,如果是人民币基金性质的,本身基金的周期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投资机构在投资技术领域时的方式,并且对LP的考虑有时也会对投资期限产生影响。 另外,其实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差异有时也一定程度影响投资人判断是否要长线投资某项新兴技术。 然而,投资人的考虑可能远不止于此。实力雄厚的高榕资本掌握着3支美元基金和3支人民币基金,在AI、可穿戴设备、深度学习等技术领域初创期的投资上有着多年深耕和布局,并且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投资案例。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岳斌表示,在深科技领域,对于早期风险投资来说,不用过多考虑投资期限的问题。如果一项技术本身很有价值,即便这项技术短期内并不能商业化,他们仍然会考虑在技术的早期阶段介入,并进行长线投资和长远布局。 岳斌对于技术商业化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见解:“技术商业化的过程其实不用太着急,商业化分为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是技术慢慢应用起来后,肯定能获得财务上的回报;另一方面是,技术在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 相对来说,在投资深科技领域时,岳斌会更多考虑技术团队的实力、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独特的品味。除了对技术本身的价值判断外,岳斌认为,投资人面临更多的考验是,对行业的判断,“投资人要能判断这项技术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门槛有多高。”这可能要求投资人在技术领域内有很深的积累和很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深科技早期投资阶段有更多把控和判断,如果是这样,他认为前面讨论的矛盾问题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