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主线(主流程)不出错,重新梳理了活动的流程。现场是分主会场和展区的,本来我是计划在上半场和下半场中间留出半个小时让大家进展区玩,老布说那个时间大家都在排队上厕所,等上完厕所都二十分钟了,还咋玩?建议展区只在主会场开始前开放,而且那个时候大家是陆陆续续的进入展区的,避免了中场休息时一下子全部涌入展区,造成拥堵的风险,并且要设置一个固定玩耍路线,让用户跟着路线走。 流程简单之后,一下子整个活动不再混沌不清了。 接下来,把展区都交给负责人来筹办,我只负责设置好时间点来跟进。没剩几天了,打磨好活动流程,保证好每个环节都是顺畅的最重要。 四、最终流程+现场体验的确立 箴言:做活动其实技巧性的不多,顾好每个细节,把用户的每个体验都做扎实就好。 在最后三天的时候,忙着录课忙了2个礼拜无心顾及其他的老黄终于有时间管我了,于是,在某天晚上,我跟他一起过了一遍活动的流程。 过完流程,老黄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活动太平了,细节也不够精细啊。 于是,在还有3天就要开始活动的时候,老黄和我开始紧急讨论如何基于现有的框架和基础尽量增强一些现场的用户体验。 我们从头梳理了一遍用户参与整个活动的相关体验点。 从用户开始报名后,与活动就有了联系,体验点分为活动前,现场,离场。 活动前是在线上,从报名之后起,用户会接收到短信推送,开始前一周,他们进入到群里,做自我介绍,与群里的人相互了解,每天在群里会有两个人做技能分享,保持群里的交流热度,这些都是我已经做完的。 而现场和离场是在线下,当用户来到活动现场,还会有几个体验点:场地传达的感受,流程的顺畅度,活动的内容、现场的氛围、相互间的连接。而这其中很多是我都没有考虑到的。 其中,场地、流程、内容都已经定型不可能再改了,那么怎么在氛围和互动上有所提升呢? 老黄提了两个关键建议—— 1.每个人在签到的时候就可以领一本书,这几本应该分别是luke、老布、老黄推荐的,关于学习、思维方面的书籍,以此来挑起这场活动的调性。其实我第一反应是抗拒的,握草,这是近2万的预算啊!不过还好在他坚持下,我同意了。 2.还有,怎么能让现场的400人相互之间有所连接,又不引起现场的混乱呢?在PASS了几个方案之后,我们定了卡片匹配的方式:现场每个人在签到时都会收到一张卡片,在这张卡片上会有一本推荐书籍,这些书都是摘自老黄之前推荐给互联网人阅读的书单里,而且在现场会有6个人的卡片上推荐了相同的书,现场主持人会告诉他们,请按着推荐的书找到小组的人,并在活动后相约吃饭,就可以得到三节课给的惊喜。 事实证明,就这么看上去小小的设计,几乎成为了点睛之笔,让整场活动一直保持着很积极的氛围,群里大家纷纷在找“书”,至今线下约完给我照片的,已经有十几组了,有的组还约到了小酒吧畅饮了一番。 当然,后面是不是发生了更多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五、活动反思之不足之处 箴言:踩过的坑,记好喽,都是良药! 这个活动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说的,一定是宣传方面。 由于我没有经验,在活动前期传播方面,基本上处于无动作,只在三节课群里发了通知,在三节课公众账号上发了四篇文章,分别是: 介绍主办人,发完后,售价199元的早鸟票一抢而空。 传达活动主题,然而看故事的人多,转化率很低。 算是唯一一篇正儿八经的一篇活动介绍了,把嘉宾和分享内容说明了,基本上活动报名量都是来自这里。 预先推了活动的一个项目,但是跟活动关联性太弱,几乎也没什么影响。 还做了四张倒计时海报,效果一般,但也小范围在票圈里有一些人在转。 宣传方面就再没有其他了,所以活动等于是几乎没有被传播出去。换句话说,除了现场的几百个人以外,其实其他人完全没有感受到活动的牛逼和精彩……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比较失策失败的。 后来我问老黄,如果想要做好传播我该怎么做?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