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权又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企业需要本着诚恳关切的态度,做到与当地消费者真正感同身受, 思消费者之所思, 想消费者之所想。企业管理者也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评估最初的品牌全球化策略是否准确抓住了消费者需求点、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但如何“做到与当地消费者真正感同身受, 思消费者之所思, 想消费者之所想”?于是蓝标试图他们的第三只眼,以报告的形式反映一种真相。“蓝色光标集团的六千余员工,活跃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的营销传播领域。因此,这份报告并不是堆砌数据、纸上谈兵。相反,我们整合了蓝色光标国际团队多年积累沉淀的第一手经验、洞见和反思。” 这份《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 2016》长达近60页,其内容一言难尽,大致分几个部分,包括框架分析、中国品牌与海外消费者认知、行业深度分析、区域案例研究、中国品牌的SWOT分析、建设国际品牌的建议等,其中有一些调查与分析结果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深刻。 因为美国是世界上品牌意识最强的市场之一,有着一批最挑剔的消费者,所以报告集中分析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并得出一些意味颇强的结论。比如,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品牌相比,中国品牌获取的信任度更低,也就是说尚未能成功取得美国消费者的信赖。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中国品牌在信息透明度和环保可持续等方面付出的努力还不够。这种负面评价通过西方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甚至同时渗透到新兴市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尤为明显。 调查还显示,美国消费者认为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创新上已经“足够好”,但是在提供行业领先的顾客体验方面还尚显不足。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对顾客体验的关注往往不够,未能与消费者建立真挚的情感联系。众多案例都表明,许多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上都已达到国际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依靠低成本低价策略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发展模式已经走向尽头。唯有通过打造品牌,中国企业才能从无休无止的价格战中摆脱出来,实现长远发展。 也有好消息,尽管中国品牌在主流舆论上评价不高,但却在年轻一代中获得了更多拥趸。调查显示,美国18到29岁的年轻消费者相比其他年龄段更有可能选择中国品牌。这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制定有着重要启示。目前,美国有八千万消费者属于八零九零后的“千禧一代”,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个人分析,直播,其中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中国互联网业的全球性崛起。 消费电子产品、玩具和服装仍是中国品牌最受认可的类别。尽管美国消费者有中国科技业和互联网业很强的印象,但对具体的中国IT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跑地位却并不了解,至于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航空和金融服务等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一些领域,尽管世界五百强一大堆,但得到的认可程度却最低(只有约6%受访者表示认可)。 关于美国消费者接触中国品牌的渠道,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大部分是通过电视、网站、亲朋好友的推荐了解到中国品牌,而只有7%的受访者提到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几乎没有一位受访者提到产品发布会和路演等中国管理人员青睐的营销工具。对比国内市场营销领域无限热闹的情景,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是如何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综合下来就是中国品牌的缺乏曝光,当被问及与中国品牌相关的新闻、广告、讨论、产品信息的接触频率时,只有6%的受访美国消费者给出“非常频繁”的答案。曝光率是影响美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接触更多中国品牌广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品牌。可惜的是,许多中国企业并未充分利用那些最为有效的推广渠道,错失与消费者接触互动的大好机会。 下面这张图值得所有有志于国际化的中国老板仔细阅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