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去上海出差,考察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初创企业,CEO是一位在行内颇有资历的连续创业者,刚刚把上一家企业卖给巨头,紧接着又创办一家,初步确定设计和制造在中国,而把市场瞄准欧美。经过将近一年的高强度准备,产品已经出炉,但却大倒苦水说现在最难的不再是产品问题,而是没有合适的推广办法,中国还好说,关键是境外市场全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随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崛起,中国理应长出一家国际级的营销传播巨头 这位CEO倒出的苦水很具有普遍性。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近年呈L型走势,内需不振已是众所周知,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尝试出海寻找新兴市场--此为被动式出海;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经过几十年粗放型成长之后,正在从制造和山寨走向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已不是幻想,越来越多的国外巨头不但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同时也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中国本土企业也具备了以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开拓欧美市场的实力......一切蓄势待发,却没想到在品牌的海外传播上遇到门槛。以前面那位主攻智能硬件的企业为例,他们设计好产品要卖的国外,现在想来想去就两条路,一是去Indiegogo、Kickstarter这样的众筹平台上做众筹,实际上打品牌;二是马不停蹄的参加各种展会,比如下月初拉斯维加斯的CES。这都快成套路了,然而却只能套路。 于是,或许因为看到中国企业这种苦恼(所带来的商业机会),中国本土最大的营销传播集团蓝色光标在今天上午举办的“塑造全球影响力:中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论坛上,发布了一份《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2016》白皮书,白皮书整合了蓝色光标国际团队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实战经验、洞见和反思,基于对海外消费者、中国企业高管、行业和典型区域市场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探究企业如何在日渐波动的多元化海外市场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而背后的目的,实际上是为蓝色光标自身的国际化战略铺路。 作为本土营销传播机构,蓝色光标的国际化之路最终能否成功事在两说,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崛起,中国理应拥有一家乃至几家国际级的营销传播巨头,而其重要性,很可能在长期内都被忽略。关于中国企业的崛起,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即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也有四十年了,为什么迟迟没有诞生一些伟大消费级企业和消费品牌?日本战后三十年,到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松下、索尼、夏普、日历等一大堆在世界普通消费者印象中鼎鼎大名的国际品牌,但今天中国企业在世界五百强排名前列的却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中铁建、中移动、四大行这样的国字头企业,普通消费品牌几乎一个都没有(除了排二百多名的联想和),而消费品牌的公众认知度,才能代表企业的竞争力“强”的一面。 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国市场太复杂,导致消费产品企业没有把最大的用心投放在产品与品牌上;比如中国市场太大,导致中国企业没有太强的国际市场进取心;比如制度环境、对外开放程度、国民素质等等,但没有熟悉国际市场的国际级营销传播机构作为助力应该也是重要原因。至于这一助力的重要度有多大,可以从去年高晓松在节目中无意透露的一个内幕部分窥知,当时高晓松举例说中国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公司老板召集了全世界五家最牛的PR跟branding公司开回,要通过它们在国际上传播品牌,“于是这五家公司都垫了大量的钱,atv,做了详细的方案来开会,结果我们这位中国大老板,不说是谁了,到开会那天却只派了一个秘书过去,说我们老板突然改主意不来了,就开个电话,你们(电话)向他汇报吧,五家公司当时起身就全走了。”高晓松说,五家机构后来联手报复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导致其蒙受重大损失。 《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 2016》都说了些什么 高晓松讲的可能只是个段子,但其道理却很明了。正如蓝色光标集团董事长赵文权在亲自为《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 2016》所撰写的前言里所说,“归根结底,进行海外品牌扩张的公司都需要吸引、打动国际消费者并赢得他们的信任。中国企业规模化出海已是大势所趋,而品牌全球化则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