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领域的并购交易不多,但从已发生过的来看(欧姆龙收购Adept、泰瑞达收购优傲、亚马逊收购kiva、软银收购Aldebaran),企业价值/EBITDA均值23.5x、企业价值/销售额8.7x,也高于本案的估值水平。 如果上面的数据还是觉得不过瘾,我们再来看新的数据: (可比公司、可比交易及可比收购溢价案例) 从战略投资者收购大型德国上市公司溢价情况来看,本案溢价水平处于可比交易溢价水平区间范围内。 以上数据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链: 境外可比公司估值——境内可比公司估值——行业可比交易估值——收购德国上市公司估值 几个维度比较下来,结论一目了然。用数据和论据说话,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尤其在并购重组领域。 看点七:家电行业巨头血战,并购是唯一出路 整个白电市场近两年陷入低迷,进入库存消耗战。美的、格力、海尔在家电领域已血战数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在不断下降。 而在此同时,从互联网领域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带有更浓的智能基因,开始鲸吞市场——乐视、小米、PPTV、微鲸、看尚,一个又一个对手参与血战,混乱厮杀。 然而,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你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很难打倒它。 白电智能化转型,“第二条跑道”的建立,对海尔、美的、格力三家巨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步。 所以,梳理完行业格局,几大并购大案便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三大巨头都在使出吃奶的劲“求变”,并购几乎成了唯一出路。 青岛海尔以55.8亿美元完成对GE家电的收购; 美的集团514亿日元收购东芝白电、37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 格力电器拟130亿元并购珠海银隆。 三大巨头为了并购,动用资金总量超过800亿元,在国内家电业历史上,史无前例。 这个行业,对中国众多行业,都可作为参照,在市场上形成寡头垄断、新技术冲击时,该如何做竞争决策。 看点八:并购“老司机”的自我修炼 1968年,美的是一个乡镇企业。最初主营塑料瓶盖、玻璃瓶盖和皮球等产品。 到2016年,美的以1384.41亿元营业收入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第481位。 在中国商业史上,美的是个极其有趣的企业,它的整个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并购史。 美的的并购经历,几乎可以写一部书了——《一个并购老司机的自我修养》。 1985年:美的引进了国内的一条生产线。 彼时中国还没实现市场经济,还不知道“并购”这个概念。但当时引进生产线这个行为,实际上就是“并购”。 1998年:美的做出了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并购。 当年12月,美的以5400万元的对价,收购东芝万家乐。由此,其布局往上游核心零部件延伸,杀入被誉为空调“心脏”的压缩机领域。 根据美的集团战略与业务拓展负责人黄剑锋的公开表述,当年,东芝把经营权让给美的,让美的派总经理,美的可以派任何管理人员过来,但美的只派了一名总经理和一名财务总监——“只派了两个人,但公司就运作得很好,因为我们充分信任他们。” 2001年:收购日本三洋的磁控管工厂。 2007年:收购荣事达。 2008年:收购小天鹅。 2010年:收购埃及最大的家电企业Miraco公司32.5%的股权。 2011年:收购了位于巴西的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51%的权益。 2015年:与国际中央空调巨头开利合作、和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博世成立合资公司、与日本希克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2016年: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S.p.A.80%股权、日本家电巨头东芝白家电业务80.1%的股权、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94%的股权。 并购老司机,是怎么炼成的? 如果细读金融史,应该还能留意到另一个经典大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