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泰稳试着将这套经营模板在中国复制——赞助人的情怀付费、志愿者的义务劳动、极简化的管理风格、慢节奏的市场推进等——却总有「使不上力气」的挫败感:「很多人还是会把InfoQ当作是一个技术博客,你也没办法用这样的组织去雇佣优秀的人才,移动浪潮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和北美那边沟通说能不能在移动媒体方面做一些投入,但那边认为现有架构已经很好,似乎没有必要大刀阔斧的改动,沟通几轮之后,浪潮就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还是非常可惜。」 就像36氪之于TechCrunch、58同城之于Craigslist、搜狗浏览器之于Mozilla,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及产品似乎无法避免趋于复杂和扩张的发展路径,它们无法接受平稳的增长曲线,而在市场和资本的驱动下永远保持狂奔,从而在硅谷原型的基础上不断造出北京奇迹。 显然,霍泰稳也不甘于一名技术网站「站长」的身份,在和Floyd Marinescu数度深谈之后,双方达成一致:极客邦科技(InfoQ中国的母公司)掏了一笔钱,向C4Media(InfoQ全球的母公司)收购中国区的整体业务,而C4Media则成为极客邦科技的一名新股东,提供后者需要的一切支持,但不插手管理。 这是一份两边都能接受且相互充分尊重的方案。 除了每个月有120万独立用户访问的InfoQ之外,极客邦科技目前还有StuQ和EGO两支业务品牌,它们试图贯穿技术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也是从媒体到服务的升级演化: 去年年底,霍泰稳将「中国技术开放日」办到了旧金山,做了一次中国互联网佼佼者在海外的知识输出,阿里所分享的「双十一负载一秒钟数万次交易量」、腾讯所分享的「大面积服务故障的应对方略」和猎豹所分享的「利用大数据实现货币化的最优解」都让湾区的技术人员兴趣颇大。 这也是霍泰稳乐见其成的交流效率,开放本是推动创新的最大引擎,闭门造车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中国长久以来都是美国的学习者,但是因为市场倒逼的缘故,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太快,从商业模式的创新到技术应用的创新,这些都让美国那边开始变得好奇起来,两边的这种互动越多,它对整个行业的促进也就越好。」 巴西的知名投行3G资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运营企业需要找到的是「PSD雇员」,也就是「出身贫穷(Poor)、聪明灵活(Smart)、渴望成功(Desire)」的人才,这和硅谷崇尚的「A级人才论」差异巨大,乔布斯就说过他只青睐顶级的人才,「当你召集到五个精英之后,他们就会自动扩大团队。」 这也在人力资源的骨架上,造就了中美的鸿沟。 霍泰稳也同意实用主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技术变迁,在没有斯坦福和伯克利的条件下,业务主导仍是互联网企业的天职,所以在论及开源这种事情时,中国技术从业者的参与力度无法匹配其体量:「当他每天需要加班到晚上十点,时常还要被996折腾得不轻,这是没有能力去做比肩美国同行的分享事业的。」 这也是InfoQ在中国不能拷贝「志愿者模式」的另一个原因,在很多时候,商业公司的运转机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霍泰稳需要全职且勤奋的团队来扩大内容的容量和影响,并最终刺激服务业务的枝繁叶茂。 据说2016年也被称作是「知识经济元年」,这也算是给霍泰稳和极客邦科技的重新出发呈现出的一次吉兆。 今年夏天,霍泰稳组织技术开放日的日本站,带着数十名CTO东渡日本,在人满为患的一兰拉面,霍泰稳端起瓷碗饮尽汤底之后,发现碗底写着「喝完最后一滴汤汁,就是我们最大的喜悦」,他说自己「当时就被这种细节和体贴彻底征服了」,而这只是日本印象的沧海一粟。 「可能从结果上来看,很多人会认为日本互联网是落伍的,这也符合中国最近几年的主流声音,但是真的实际接触过了,才知道日本是有它自己的节奏的,做正确而非快速的事情,是它带给我们的最大震撼。」在极客邦科技这家公司上,霍泰稳也有一条关于「正确」的价值准则,即「每日精进」,这不仅用于激励内部团队,也在业务层面充分输出。 比如平安集团就是极客邦科技的服务客户之一,霍泰稳带着团队向这家处于互联网转型时期的巨型企业输出技术课程,帮助数以千计的员工系统性的理解和学习新技术、新工具和新语言,而这种努力终将改善平安集团的前端产品体验,惠及它的用户群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