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翘是个值得追忆的名数学家。回顾他的科学生涯、聆听他关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真知灼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真谛与文化,更深地领略数学家的使命与功能。 林家翘祖籍福建,却在北京长大。他的父亲林凯虽无大名气,却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1875-1898)的弟弟,英年早逝前为清末铁道部的一名文职人员。他的母亲则是民国期间先后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厦门大学首任校长的邓萃英 (1885-1972) 之妹。他的妻子梁守潆为福州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2009)院士的妹妹。 中国前几年对高考状元宣传热烈,但许多状元仅成了昙花一现的过客。林家翘也曾是某种意义下的“状元”,1933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但是他是读书种子常青树,四年后依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留校担任助教,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员。 当年,日寇的铁蹄正在践踏祖国的山河。林家翘一毕业,日军就进攻了上海。我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纪实频道中,看到国民党桂系军队与日军殊死搏斗的历史镜头。但是,就像一百年前大刀高举的义和团不敌洋枪在手的西方列强一样,缺乏空中优势的我军,再强的爱国主义激情也难以转换成杀敌扬威的战场捷报。深知保卫上海的第三代柯蒂斯鹰双翼飞机远比不上速度更快的日本战机,林家翘的老师周培源 (1902-1993)敏锐地感到空气动力学及航空工程等应用力学的人才是国家所迫切需要的。他大力呼吁有机会出国深造的留学生尽快学习研究这些知识。 周培源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林家翘先生回国后即出任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资料图) 1939年,林家翘与比他年长近7岁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郭永怀、比他大近4岁弃文从理的同系学长钱伟长(1912-2010),以及其他十八个英才同期考取了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他们三人5门的考试总成绩均超过了350分,都被原本只配给一个名额的力学专业录取。英国是诞生牛顿的国家,atv,是应用数学的发源地,并且其传统几百年不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泰勒爵士(Sir Geoffrey Ingram Taylor, 1886-1975)正担任着皇家学会的研究讲座教授,提出了对付湍流的新方法。但那年年底希特勒纳粹对波兰的闪电式入侵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船只交通中断,他们无法赴英。第二年,在周培源教授的帮助下,他们改道留学加拿大,8月份一同抵达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攻读研究生。 有趣并且幸运的是,林家翘与郭永怀及钱伟长三人都跟随了爱尔兰籍的系主任辛格(John Lighton Synge, 1897-1995)教授做学问,日后都成了东西方有名的应用数学家。他们三人都在第二年拿到硕士学位,钱伟长研究的是板壳理论,而郭永怀和林家翘做的属于流体力学。如此看来,具有深厚英国应用数学学派传统、1943年成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士的数学家及物理学家辛格,让这三位华人分别选择固体及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内的流体作为他们硕士论文的力学对象,已经穷尽了人类通常见到的物质三态。 一拿到硕士学位,这留加“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与“小弟”都奔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而去,那是周培源的博士母校;中间的“二哥”钱伟长则继续跟辛格读博,又过了一年就神速地将博士帽戴在头顶,然后也去与他们会合了,只不过摇身一变为博士后性质的研究工程师。辛格在那个时期可能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经常朝国境线南边的美国跑。学生的快速毕业说不定也与此有关。辛格的英文维基传记上说,1941年,他成了美国布朗大学的访问教授,1943年被任命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主任,三年后又成了卡内基理工学院(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1896-1989)是那个学校的第一个工学博士)的数学系主任,到了1948年他回归自己的祖国,当上1940年建立的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部的高级教授(Senior Professor),当时另一个高级教授是大名鼎鼎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如果说,辛格日后成为学界名人的三位中国弟子是他加拿大事业的骄傲,那么他在美国的最大成就可能是他回国前将天才学生纳什 (John Nash, 1928-2015)推荐给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博士。当然,他对后代的一大贡献是生育了一个未来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数学会的女会长Cathleen Synge Morawetz(1925-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