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已有百年历史,随着新能源和互联网两大技术的出现,正在迎来升级换代。将这两大技术结合起来的“集大成者”,最成功的公司当属特斯拉,它在硅谷已是现象级公司,不论是特斯拉不断发布的炫酷新品,还是Elon Musk这位“硅谷钢铁侠”的个人魄力,都让这家公司在全世界获得大量的关注。每一个现象级公司,都会引来大量的跟随者,特斯拉的背后是“汽车+科技”的产业潮,它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汽车产业的机会:传统汽车原来这么不好用,造车门槛原来这么低,汽车与科技还有这么多结合点…… 一夜之间,小公司做一个PPT发布了汽车融到了大钱,传统车厂开始强调科技元素,比如辅助驾驶功能,互联网交互,接入CarPlay以应对特斯拉们的竞争。科技公司本身也在寻找新的机会,做空调的格力之前已经在做手机了,乐视在做汽车之前已经有五花八门的生态业务,至于百度则开始涉足O2O行业做起了团购、外卖,阿里更是有包下半个中国互联网再加半个中国实体商业的气魄……现在,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发现:汽车是在手机、客厅之后的又一个机会,汽车是电脑、手机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屏”,马云甚至说:汽车将成为移动的计算机,未来汽车80%的功能与交通无关。 汽车产业要科技化,atv,而科技公司又在寻找能跟互联网结合的“大机会”,两者一拍即合,科技大佬纷纷造车。不过,为什么要造车,不同科技公司又有自己的出发点。 乐视更像是一次豪赌。很难想象汽车能跟视频发生什么的化反,汽车背水一战,成功了就是下一个特斯拉,甚至可能比电视想象空间更大。 百度是为了谋求未来,搜索之后的下一个想象空间在哪里?李彦宏的答案是自动驾驶,“眼前的苟且”是做外卖等连接人与服务业务,“诗和远方”则是无人车等人工智能应用; 格力则是从新能源角度切入,与空调业务算关系密切,当然,董明珠一直在给格力找新的增长点,包括去做开机画面是自己的手机; 阿里则是为了渗透业务,通过YunOS阿里繁杂的业务可与用户建立最底层、最直接且最密切的连接(正如Android对Google在移动时代形成的价值一样),YunOS Auto只是其中一环,还有手机、电视、手表等等设备。 科技巨头的造车路哪一条好走? 中国科技大佬造车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思路:乐视更像是中国版的特斯拉,百度则是与汽车厂合作推动自动驾驶这个事情,阿里是给汽车提供操作系统,格力是希望从新能源这个产业环节切入,哪种造车思路更加有戏呢? 我的看法是:在中国,与传统汽车产业深度合作相对于独立造车要容易许多,做互联网汽车可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特斯拉成功了,于是不少公司希望做中国版的特斯拉,包括乐视以及游侠等创业公司。但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出现特斯拉。中国汽车准入门槛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大的车厂基本是国企,国外品牌进入采取的是合作建厂的方式,科技公司想要进入这个产业可能还是需要合作。Tesla发展初期曾获得4.65亿美元政府贷款,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从乐视汽车现在遇到的资金问题可以看到,单独造车是一个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事情,必须要有强大的融资实力才能玩,且挑战还不少——特斯拉跑起来了,但最近一年多起关于AutoPilot自动驾驶模式的事故,开始让消费者心生疑虑,汽车产品不是手机,开奖,它需要时间沉淀,特斯拉本身就还有很大挑战。 因此,相对而言,我更看好百度和阿里的思路:与传统车厂合作,传统汽车厂负责造车本身,他们在安全、动力、操控、材料以及4S渠道等方面积累深厚,科技公司短期内很难企及,而互联网公司更擅长的是技术、应用、云端服务,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必然会牵手合作,而不是谁干掉谁、谁颠覆谁。至少百度和BYD、奇瑞,阿里和上汽的合作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优势。 互联网汽车还是无人驾驶汽车更有未来呢?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认为,互联网汽车将为无人驾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对此是认同的。从当前来看,在线可感应的地图和语音作为第一交互方式,能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而快速获得用户认可。从长期来看,汽车、人、基础设施等都将接入互联网,实现“在线”。基于“在线”的无人驾驶,会给交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